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jié)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曾巡按江西,巡撫山西、河南。正統十四年(1449),瓦刺在其首領也先率領下侵擾明朝邊關,明英宗在權閹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結果兵敗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刺俘虜。危難之際,于謙力挽狂瀾,力阻南遷,出任兵部尚書,肩負起戰(zhàn)守大任。他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主張,擁立郝王朱祁鈺為帝,并成功組織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挽救了明朝江山,奠定了他“救時宰相”的歷史地位。景泰八年(1457),英宗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謀劃和幫助下,發(fā)動奪門之變,成功復辟。英宗復辟后,即逮捕于謙,誣以謀逆之罪,將其棄市。成化初年(1465)于謙冤案得以平反,追復原職。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賜謚“肅愍”,并于杭州建“旌功祠”,設春秋二祭。至萬歷年問,改謚“忠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