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編寫說明
第1章 淮河流域概況
1.1 自然地理
1.2 河流水系
1.3 社會經濟
第2章 淮河流域灌區(qū)總體情況
2.1 灌區(qū)數(shù)量及灌溉面積
2.2 不同水源工程灌區(qū)情況
2.3 灌區(qū)灌溉渠道及建筑物
第3章 跨流域、跨省大型灌區(qū)
3.1 淠史杭灌區(qū)
3.2 陸渾灌區(qū)
3.3 駟馬山灌區(qū)
3.4 如海灌區(qū)
3.5 曹店灌區(qū)
第4章 河南省大型灌區(qū)
4.1 趙口引黃灌區(qū)
4.2 楊橋灌區(qū)
4.3 三義寨引黃灌區(qū)
4.4 柳園口引黃灌區(qū)
4.5 昭平臺灌區(qū)
4.6 白龜山灌區(qū)
4.7 孤石灘灌區(qū)
4.8 潁汝灌區(qū)
4.9 白沙灌區(qū)
4.10 鲇魚山灌區(qū)
4.11 南灣灌區(qū)
4.12 潑河灌區(qū)
4.13 石山口水庫灌區(qū)
4.14 沙河槐店灌區(qū)
4.15 宿鴨湖灌區(qū)
4.16 板橋水庫灌區(qū)
4.17 薄山灌區(qū)
第5章 安徽省大型灌區(qū)
5.1 茨淮新河灌區(qū)
5.2 永幸河灌區(qū)
5.3 女山湖灌區(qū)
5.4 新汴河灌區(qū)
第6章 江蘇省大型灌區(qū)
6.1 劉集灌區(qū)
6.2 凌城灌區(qū)
6.3 運西灌區(qū)
6.4 邳城灌區(qū)
6.5 新沂沂北灌區(qū)
6.6 沭南灌區(qū)
6.7 沭新渠灌區(qū)
6.8 石梁河灌區(qū)
6.9 小塔山水庫灌區(qū)
6.10 淮漣灌區(qū)
6.11 楚州區(qū)渠南灌區(qū)
6.12 漣東灌區(qū)
6.13 清水壩灌區(qū)
6.14 漣西灌區(qū)
6.15 洪金灌區(qū)
6.16 渠北灌區(qū)
6.17 周橋灌區(qū)
6.18 竹絡壩灌區(qū)
6.19 堤東灌區(qū)
6.20 阜寧渠南灌區(qū)
6.21 五岸灌區(qū)
6.22 三層灌區(qū)
6.23 高郵灌區(qū)
6.24 沿運灌區(qū)
6.25 運南灌區(qū)
6.26 來龍灌區(qū)
6.27 沭陽沂北灌區(qū)
6.28 柴塘灌區(qū)
6.29 皂河灌區(qū)
6.30 船行灌區(qū)
6.31 眾程灌區(qū)
第7章 山東省大型灌區(qū)
7.1 勝利渠灌區(qū)
7.2 陳垓引黃灌區(qū)
7.3 金南灌區(qū)
7.4 國那里灌區(qū)
7.5 日照水庫灌區(qū)
7.6 青峰嶺水庫灌區(qū)
7.7 跋山水庫灌區(qū)
7.8 龍窩灌區(qū)
7.9 葛溝灌區(qū)
7.10 陡山水庫灌區(qū)
7.11 會寶嶺灌區(qū)
7.12 小埠東灌區(qū)
7.13 閆潭灌區(qū)
7.14 謝寨灌區(qū)
7.15 劉莊引黃灌區(qū)
7.16 蘇泗莊引黃灌區(qū)
7.17 楊集灌區(qū)
7.18 辦閣灌區(qū)
7.19 胡家岸灌區(qū)
7.20 陳孟圈引黃灌區(qū)
7.21 產芝灌區(qū)
7.22 尹府灌區(qū)
7.23 馬扎子引黃灌區(qū)
7.24 太河水庫灌區(qū)
7.25 劉春家引黃灌區(qū)
7.26 麻灣灌區(qū)
7.27 王屋灌區(qū)
7.28 峽山水庫灌區(qū)
7.29 冶源水庫灌區(qū)
7.30 墻夼水庫灌區(qū)
7.31 高崖水庫灌區(qū)
7.32 牟山水庫灌區(qū)
7.33 米山水庫灌區(qū)
7.34 打漁張引黃灌區(qū)
7.35 胡樓引黃灌區(qū)
附表1 淮河流域大型灌區(qū)名錄
附表2 山東半島大型灌區(qū)名錄
附表3 淮河流域中型灌區(qū)名錄
附表4 山東半島中型灌區(qū)名錄
附圖1 淮河流域大型灌區(qū)分布圖(30萬~40萬畝)
附圖2 淮河流域大型灌區(qū)分布圖(40萬~100萬畝)
附圖3 淮河流域大型灌區(qū)分布圖(100萬畝以上)
附圖4 淮河流域不同水源大型灌區(qū)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