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導言
第一章動物心理的認識
一、動物心理的理想時代
二、動物心理的觀察時代
三、拉馬克對于動物心理的見解
四、達爾文學派對于動物心理的見解
五、勒布學派對于動物心理的見解
六、機械論的動物心理學派
七、貞寧斯的理論
八、齊挨爾的研究法
九、提要
第二章最低度的心理表現(xiàn)——感覺與反應
一、下等動物的感覺與反應
二、高等動物細胞的感覺性
三、提要
第三章向背性(1)——向背性的概論
一、名詞的釋義
二、向背性的發(fā)現(xiàn)
三、發(fā)育時代向背性的作用
四、白血球與變形蟲的向背性的比較
五、提要
第四章向背性(2)——化學向背性與嗅覺器之進化
一、植物的化學向背性
二、單細胞動物的化學向背性
三、多細胞動物的化學向背性
四、提要
第五章向背性(3)——光線向背性與視覺器的進化
一、單細胞動物對于光線的向背性
二、腔腸動物對于光線的向背性
三、棘皮動物對于光線的向背性
四、環(huán)節(jié)動物對于光線的向背性
五、軟體動物對于光線的向背性
六、節(jié)肢動物對于光線的向背性
七、脊椎動物對于光線的向背性
八、色覺的檢討
九、提要
第六章向背性(4)——地心的向背性
一、單細胞生物的地心向背性
二、無脊椎動物的地心向背性
三、脊椎動物的地心向背性
四、固物的向背性
五、水流的向背性
六、提要
第七章向背性(5)——溫度的向背性
一、溫度的刺激性
二、向溫背溫的運動
三、提要
第八章向背性(6)——電的向背性
一、電的向背性的概觀
二、單細胞生物的電流向背性
三、無脊椎動物的電流向背性
四、電流向背性的起因
五、提要
第九章向背性(7)——向背性的改變
一、光線與向背性的改變
二、溫度與向背性的改變
三、化學物與向背性的改變
四、生理狀態(tài)與向背性的改變
五、提要
第十章向背性(8)——向背性的解釋
一、勒布對于向背性的解釋
二、貞寧斯對于向背性的解釋
三、提要
第十一章反射性
一、通論
二、反射的路徑
三、條件的反射性
四、巴氏發(fā)現(xiàn)條件反射的功績
五、提要
第十二章本能(1)——本能的定義與事實
一、本能的定義
二、本能的概述
三、提要
第十三章本能(2)——本能的作用及其變化
一、本能動作的起因
二、本能是否完善
三、本能的改變
四、本能的起源
五、提要
第十四章下等動物的智識
一、智識的概論
二、單細胞動物的記憶力
三、腔腸動物的記憶力
四、棘皮動物的記憶力
五、蠕形動物的記憶力
六、軟體動物的記憶力
七、節(jié)肢動物的記憶力
八、提要
第十五章高等動物的智識
一、魚類的記憶力
二、兩棲類的記憶力
三、爬行類的記憶力
四、鳥類的記憶力和模仿性
五、獸類的記憶力和智能
六、猴類的記憶力和智能
七、提要
第十六章高等動物的智識與人類智識的比較
一、錯誤的比較
二、注意力的比較
三、學習效能的比較
四、模仿性的比較
五、綜合性的比較
六、想象力的比較
七、提要
第十七章高等動物的教育
一、動物教育的概論
二、狗的教育
三、馬的教育
四、象的教育
五、猴子的教育
六、猛獸的教育
七、殘殺的教育和友愛的教育
八、提要
第十八章人類的教育
一、胎兒時代的教育
二、嬰孩時代的教育
三、童年時代的教育
四、少年時代的教育
五、有益的智識
六、求智識的目的
七、提要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