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的懸擱與解讀的可能——讀趙毅衡《斷無不可解之理》感言
Ⅰ 詩的(不講)道理
斷無不可解之理
常識否定
反喻:無喻之喻
超寬幅,再度窄幅
期待成詩
文一物一意,不稱不逮
沒有根據!
刺點與詩眼
如何用語言克服語言障
三十年前讀禁書
藝術的秘密在于藏起秘密
斜陽中有無限璀璨
禪機詩話
Ⅱ 詩文化
批評的出發(fā)點
內容陷阱
意識形態(tài)的整體要求
作品必破碎
批評破罐子破摔
四百年出一次純詩論
透明的批評,不透明的詩
批評永不朦朧
學院的社會角色
文化“三統(tǒng)”
三統(tǒng)輪流
轉型期的文學一
尋找新形式
文人化才是中國化
立功、立德、立言?
“全盤”只是姿態(tài)
Ⅲ 中、西、中西詩人
看過日落后的眼睛:讀沈奇《天生麗質》
臺北,詩的臺北
讀邱振中:藝術不是什么
別給我出難題,但我偏愛這些詩人
讀陳敬容:不為男人做注腳
重新發(fā)現詩論家邵洵美
我們時代的孩子
一張樹葉穿過歷史
一本詩選的故事
地鐵詩——對“中華詩歌帝國”的啟示
大膽出詩人:讀肯明斯
二位賴特的道家詩
勃萊:超現實與道德經
凱喆安的“機變詩”
卡洛琳·劉的中國哲理詩
阿瑟·施:絕句的意境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