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擔負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 重任。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水稻單產是人多地少的中國保障糧食安 全的必然選擇。提高水稻單產最有效的是加快良種培育、推廣和 應用。現(xiàn)代科學實踐表明,每一次水稻育種的重大突破都與水稻 優(yōu)異種質的發(fā)掘和利用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水稻育種創(chuàng)新是獲得水 稻優(yōu)良品種的關鍵所在。在繼20世紀50年代后期矮化育種和 70年代中期雜種優(yōu)勢利用使我國水稻單產實現(xiàn)兩次飛躍后,自 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水稻產量一直沒有大的突破。 陳紅編著的《我國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保護制度探究——以水稻為例》 通過對當前主要推廣和申請保護的水稻品種相關數據 進行分析,提出了我國水稻育種存在著遺傳基礎狹窄、種質資源 利用水平不高、育成品種大多在低水平上重復、原始育種創(chuàng)新積 極I陛不夠、企業(yè)參與育種創(chuàng)新動力不足等問題。同時分析了植物 新品種保護制度的缺陷,特別是缺乏限制實質性派生品種保護的 制度是引起植物新品種審查、測試、侵權糾紛處理過程中難點問 題的制度根源。由于育種過程簡單,時間花費少,育種目標明 確,利用目前的主要推廣品種進行稍加改造就可以快速育成新的 所謂自主知識產權品種。這種機制的直接后果使大量育種單位對 投資育種研究缺乏動力,“誰搞原始育種,誰就是冤大頭”。 近年來如何保護實質性派生品種已經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 理論問題和各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實踐中面臨的重要現(xiàn)實問題。實 質性派生品種制度缺失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本文在借鑒 國際育種創(chuàng)新模式和發(fā)達國家先進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加 強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創(chuàng)新,特別是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 度是當前激勵水稻育種創(chuàng)新的核心任務。 《我國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保護制度探究——以水稻為例》還對我國申 請保護的949份水稻常規(guī)種和雜交種進行 SSR分析,從DNA水平上再次驗證水稻育種遺傳基礎越來越狹 窄、原始育種創(chuàng)新不足的事實,通過對其遺傳多樣性分析、指紋 圖譜構建,并結合品種選育系譜和田間DUS測試報告結果進行 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最后從建立和完善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改 進新品種測試技術措施、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鑒定標準等方面提 出了促進水稻育種發(fā)展形勢創(chuàng)新的具體對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