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Twitter、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網絡溝通方式隨之興起,以往借助于傳統(tǒng)媒介的公民民意表達逐漸通過網絡效應由個體轉變?yōu)槿后w、由局部拓展為全國甚至全世界。興盛的網絡民意表達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政府管理的新課題,在面臨某些突發(fā)性、群體性的民意表達時,政府基于慣常的強力管制思維而一味地壓制,某些執(zhí)政水平欠缺的地方政府甚至試圖采用強壓手段而釀成群體事件,進而成為西方國家或某些人用來作為攻擊我國政治制度的借口。本書從民意表達的發(fā)展脈絡、網絡民意表達的特點出發(fā),通過分析網絡民意表達涉及的各種法律關系、社會局限性以及基本倫理規(guī)范,深入淺出地探討了在公共行政模式下,如何改變網絡管理慣性思維中的單純 “堵”為“疏”,倡導溝通、引導為主的行政手段,以體現出政府尊重民權民意、鼓勵公眾表達自身正當訴求的行政價值。同時,結合域外網絡管理的經驗,通過剖析境內外典型的網絡民意表達事件,探尋如何破解網絡監(jiān)管“放則亂,管則死”的困境,在網絡民意表達領域搭建起審慎、務實的監(jiān)管與疏導并重的法律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