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是人們生活需求中最基本的物質產品,也是建設量最大的建筑,古往今來,世界各地民眾創(chuàng)造出形制多樣的居住建筑。在中國為了區(qū)別古代的居住建筑與現代住宅,習慣將古代居住建筑稱為民居。綜觀世界各國的傳統(tǒng)民居,以中國所保存的類型及實例最為豐富,是我國古代建筑中一份寶貴的遺產。中國民居的豐富性,是由她的國情決定的。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歷代人民解決居住問題,作過多樣性的選擇,探索過不方式,并不斷改進與提高,歷史痕跡明晰可見,此其一;中國國土幅員廣大,境內有高山峻嶺、廣闊平原、無垠草原、河網水鄉(xiāng)、黃土高原、茂密森林,這些不但為人民提供了多樣的地方建筑材料,同時也決定了建造民居的各種不同的基址條件。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成為中國民居的基本準則。同時中國域內的氣候差異很大,占據了從亞寒代、溫帶、亞熱帶三個氣候帶,平均氣溫包括從一300C至300C廣闊的范圍,至于極端的高溫達440C。同時由于地形及區(qū)位的關系,各地的日照時數、降水量、風速及颶風等亦有很大的不同,這些條件皆是影響民居形制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此其二;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主體民族以外,尚包括有蒙、藏、回等55個兄弟民族。各族皆有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與生活習慣,反映在居住用房上亦各具特色,此其三;中國各地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不同,雖然古代社會絕大多數居民的生產方式以農業(yè)為主,但尚有牧業(yè)、漁業(yè)、狩獵業(yè)、養(yǎng)殖業(yè)、手工業(yè)、運輸業(yè)(水運、陸運)等不同的行業(yè),他們居住形制與其生產方式必須契合,也會產生不同的民居類型。同時居民的社會地位不同,區(qū)分出官宦人家、富商、地主、文人、頭人、平民、移民等,自然其居屋亦各有特點,此其四;還有,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雖然有的地區(qū)已經進入初級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可有些交通不便,生產方式落后的地區(qū)尚處在奴隸制,甚至是原始母系社會階段,自然地造成民居形制的巨大差別,此其五。當然,還會有一些東方的地域性的社會、人文因素,影響到民居形制,在此不一一列舉??傊?,中國民居建筑的豐富性是世界公認的,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文化財富,也是世界民居建筑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