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原書序
致謝
縮略語表
第1章前言1
參考文獻6
第2章全球能源消耗形勢8
2.1地區(qū)能源消耗8
2.2未來形勢預測10
2.3全球電力生產現狀16
參考文獻22
第3章煤:形成、分類、儲存和生產23
3.1煤的形成23
3.2煤階24
3.3煤的組成24
3.4煤的結構25
3.5煤的分類和成分分析25
3.6煤的利用27
3.7能量密度28
3.8全球煤炭儲量:區(qū)域性分布29
3.9全球煤炭開采31
3.102035年煤炭產量預測32
參考文獻34
第4章天然氣:儲量、增長和成本36
4.1成分及排放物36
4.2天然氣的形成及開采37
4.3全球天然氣儲量情況40
4.3.1全球天然氣產量40
4.3.22035年全球天然氣產量預測42
4.3.3全球天然氣消費43
4.4非常規(guī)天然氣儲量45
4.4.1全球頁巖氣產量48
4.4.22035年非常規(guī)天然氣產量預測49
4.5環(huán)境問題52
4.6液化天然氣53
4.7天然氣市場分析和價格走勢54
參考文獻57
第5章煤燃燒中的污染物釋放59
5.1能源相關的CO2排放59
5.2煤中的有害污染物63
5.3對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的影響64
5.4污染控制技術66
參考文獻67
第6章煤處理和排放控制技術68
6.1煤處理68
6.1.1簡介68
6.1.2燃前處理過程(選煤)69
6.1.3預干燥的好處72
6.2排放控制技術74
6.2.1燃燒過程中的排放控制技術74
6.2.2燃燒后的排放控制技術74
參考文獻87
第7章燃煤發(fā)電91
7.1傳統發(fā)電廠92
7.2蒸汽特性95
7.3水蒸氣發(fā)生器/鍋爐96
7.3.1早期的水蒸氣鍋爐96
7.3.2高壓鍋爐100
7.3.3鍋爐性能評估104
7.4汽輪機和動力循環(huán)105
7.5蒸汽冷凝器109
參考文獻112
第8章先進燃煤發(fā)電技術113
8.1亞臨界煤粉爐發(fā)電技術113
8.2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技術115
8.3流化床燃燒120
8.3.1鼓泡流化床單元122
8.3.2循環(huán)流化床單元122
8.3.3增壓流化床燃燒127
8.4性能和成本比較130
8.5氣化132
8.5.1化學氣化132
8.5.2氣化爐的廣泛類型133
8.5.3商業(yè)氣化爐136
8.5.4合成氣凈化138
8.5.5部分氣化聯合循環(huán)141
8.6整體氣化聯合循環(huán)142
8.6.1工藝、電廠結構和安裝應用142
8.6.2氣化的環(huán)保效益148
8.6.3經濟狀況148
8.6.4研發(fā)領域的改進149
8.6.5燃煤整體氣化聯合循環(huán)的展望151
8.7混合氣化151
8.8地下煤氣化152
參考文獻155
第9章碳捕集與封存163
9.1引言163
9.2運輸與封存164
9.2.1運輸164
9.2.2封存165
9.2.3容量估計167
9.2.4封存時間169
9.2.5監(jiān)控及驗證170
9.3捕集技術171
9.3.1燃后捕集(煙氣分離)172
9.3.2燃前捕集174
9.3.3富氧燃燒捕集177
9.3.4捕集技術中的能源價格180
9.3.5局部CO2捕集181
9.4效果和成本182
9.5部署碳捕集與封存系統的政策框架187
9.6捕集技術的現狀188
9.7高級捕集系統——成本和部署投射199
9.8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技術路線圖201
9.9改造CO2捕集203
9.10碳捕集預備機組206
參考文獻206
第10章煤制液體燃料216
10.1煤液化相關化學反應216
10.2技術選擇217
10.2.1煤直接液化218
10.2.2煤間接液化219
10.2.3直接與間接液化技術的比較224
10.2.4直接與間接液化技術的成本226
10.2.5煤液化技術展望227
參考文獻229
第11章發(fā)展中國家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研發(fā)情況233
11.1形勢分析233
11.2發(fā)展中國家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研發(fā)情況234
11.3中國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研發(fā)情況237
11.4印度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研發(fā)情況244
參考文獻249
第12章潔凈煤技術展望252
參考文獻257
附錄259
附錄A過熱器、再熱器、空氣預熱器和加熱爐259
附錄B火電廠的一些情況262
附錄C平準化發(fā)電成本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