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痹谥袊?,禮與食關系密切,商周時期就已建立起一套相當完善的食禮制度。在一場筵席中,從肴饌的布置、食器飲器的擺放,到仆從上菜的姿式、食客的就座方位,以及飲食的先后順序,也都有相關禮數規(guī)定。尤其是在宮廷中,飲食行為并非僅有為滿足口腹之欲的初始功能,因而其被賦予的禮儀功能就越發(fā)豐富和重要。宮廷御膳所呈現(xiàn)的不僅是皇帝一人的味覺追求,其背后則涉及政治集權、朝貢體系、經濟活動、社會風尚等諸多層面的問題。負責帝王膳食管理和筵席組織的食官,在《周禮》中被歸入“天官”之列,地位僅次于宰官。秦漢時,掌膳食的光祿寺也是高居“九卿”之列。直至明清,食官的設置更是精細和審慎。以擅調五味而輔佐商湯的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梢?,飲食之道,于君,于民,都是大本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