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某些經濟領域的實踐中被證明生產效率低下,低效率的經濟模式難以承受高福利負擔。推行計劃經濟的前提條件有兩點:第1,制訂計劃的領導應該是智慧超人,能夠把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問題都考慮到。換言之,制訂的計劃必須很完美。第2,執(zhí)行計劃的人具有很高的思想覺悟,能夠大公無私地開展生產勞動。然而,事實上,制訂計劃的人不可能做到全能,不可能像上帝一樣全能。第3,民眾的思想覺悟確實達不到實行計劃經濟的要求。改革開放前,農民自留地很少,但自留地的糧食畝產量遠遠高于生產隊的平均畝產量。在經濟資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利己之心仍然是一切工作推行激勵制度的出發(fā)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在低層次的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要求廣大的職工追求高層次需求,即長期大公無私地追求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xiàn),這是行不通的。有些人對提及“利己”一詞,好像不屑一顧。筆者覺得“利己”是中性詞,并非是貶義詞,利己并不可惡,可惡的是損人。利己不損人無可厚非。鄧小平1987年8月29日在會見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約蒂和贊蓋里時的談話中指出:“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fā)達的階段。”鄧小平還指出,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fā),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guī)劃。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fā),就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把中國當前的社會主義所處的階段確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以使我們頭腦清醒,避免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出現(xiàn)“左”“右”兩種錯誤傾向。例如,避免出現(xiàn)以前那種“20年進入共產主義”的不切實際的“左”傾錯誤。正因為如此,我國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也是歷史的必然。我國推行市場經濟也必然要改革國家保障模式。我國由計劃經濟通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個過程,必須有配套的制度跟上。首先,要有保障人才自由流動的社會保障制度配套。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主體或核心,我國各地區(qū)在1986年以后就開始探索企業(yè)職工社會保險新模式。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到2010年我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目標確定后,各地區(qū)加快了社會保險制度與社會救助制度的改革進程,各級政府首先推動城鎮(zhèn)職工社會保險各項改革的有序開展,然后推動農民與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國務院在1997年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