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內在聯(lián)系?;仡檶W術界關于山與詩歌的相關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多數研究止于山水詩,往往山水并提而忽略山、水意象各自在詩歌中的特性。而且,從意象詩學的理論角度來研究泰山意象的,就筆者管見,學界迄今未有。隨著《全泰山詩》《全泰山賦》等大型泰山文獻的相繼問世,對這些文獻進行理論研究就應該被提上日程。我們不能停留在搜集文獻、整理文獻和介紹文獻上,而應該以此為基礎,對泰山文獻進行理論的深入研究,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保存和在新世紀的發(fā)展,起到應起到的作用。國內古代文學、文化研究,多注重搜集、整理已有材料,發(fā)現(xiàn)和介紹新材料,然后以常識來推斷和下結論,往往失于材料堆積而分析過淺。當然,材料是研究之基礎,用材料說話固然很重要,但是,選取適合的理論,用理論去分析、解讀這些材料,才能發(fā)現(xiàn)多、更深,才能找到現(xiàn)象后面的本質,才能讓材料說話,才能避免以先入為主的觀念來“借助材料說自己的話”。筆者在研究中痛感這樣的研究現(xiàn)狀,并深感自己也存在這樣的不足,所以,結合我國古典詩歌的特點,《泰山詩歌意象與中日民俗》選擇意象詩學為理論支柱,從民俗信仰的視角去研究泰山詩歌意象,希望能在研究中避免理論缺席的遺憾。為了能從理論上深入研究古典詩歌山意象,首先對意象作理論梳理是必須的。其次,除了介紹國內學術界意象研究現(xiàn)狀,鑒于術語模糊和濫用這一現(xiàn)象的存在,必須對學界仍然時不時混用的“意象”“符號”“image”等近似術語進行辨析,通過溯源和辨析,從理論上肯定意象詩學賴以生長、發(fā)育的土壤是中國古典詩歌,而非西方意象派或其他。意象與中國古典詩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所以意象詩學的研究應該回歸到中國古典詩歌的大背景中。若要深入理解泰山意象的生發(fā)過程和藝術特色,就必須站在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歷史的高度上,整體地、全面地研究涉及泰山的詩歌,并且要站在海外漢學的層面上思考泰山的民俗信仰和詩歌創(chuàng)作之間的內在關系,而不是僅僅研究寫到泰山的詩歌,或者孤立地看待泰山詩歌。同時,研究泰山詩歌,也必須注意揭示詩歌的文學特征,以及這些詩歌作為民俗史詩的價值。泰山民俗信仰激發(fā)了歷代詩人的創(chuàng)作,許多泰山民俗現(xiàn)象都被詩歌保存下來,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在研究中,泰山詩歌的藝術特色和民俗信仰二者缺一不可。離開了泰山的民俗信仰,就無法真正理解泰山詩歌中的意象,但如果僅僅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研究泰山詩歌,又容易陷于蒼白空洞,所以應該二者并重,互相參照,方能深入和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