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彪,漢族,1965年4月生,內蒙古包頭市土默特右旗人。1989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化學與勘查專業(yè)學士學位,2007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能源地質工程博士學位,研究員級工程師(二級專業(yè)技術崗位)?,F任核工業(yè)二○八大隊副大隊長、總工程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兼職教授。負責和主持了鄂爾多斯盆地、二連盆地和巴音戈壁盆地砂巖型鈾礦勘查與科研工作,發(fā)現和落實了一批超大型、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砂巖鈾礦床。焦養(yǎng)泉,1963年4月生,陜西省韓城市人。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留校任教,享受湖北省政府專項津貼人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F就職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煤及煤層氣工程系。任系主任。長期致力于沉積盆地與能源礦產分析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近十五年來偏重于盆地鈾資源研究,組建了盆地鈾資源研究團隊,創(chuàng)建了鈾儲層沉積學理論技術體系。并成功應用于我國北方六大陸相盆地鈾資源勘查預測中。指導發(fā)現了超大型大營鈾礦床和大型雙龍鈾礦床。擴大了東勝鈾礦田、錢家店鈾礦田、塔木素鈾礦床、十紅灘鈾礦床和努和廷鈾礦床的儲量規(guī)模。曾榮獲國土資源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湖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核集團科技成果一、二等獎共9項,榮獲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和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