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次詳細報道了由我國古生物學家孫革帶領的多國科學家科研團隊,于2002—2011年期間對黑龍江嘉蔭地區(qū)距今約6600萬年前后的晚白堊世—古近紀生物群及其地層(K-Pg)界線合作研究的成果。報道了該地區(qū)K-Pg界線附近新建立的7個孢粉組合帶和晚白堊世2個大植物組合,以及近年來新發(fā)現的9個恐龍動物新類群。通過古生物學、地質學、古地磁學及地球化學等綜合研究,以“厘米級”的精度確定了我國頭一個具有國際對比標準的陸相K-Pg界線。書中首次提出火山活動、海平面下降和氣候變冷等可能是嘉蔭乃至整個東北亞地區(qū)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黑龍江流域的恐龍大規(guī)模滅絕可能早于K-Pg界線時期的新觀點,向以往傳統的恐龍滅絕皆因“小行星撞擊”的觀點提出挑戰(zhàn)。本書包括5章16節(jié),附英文全文及200余張圖片,圖文并茂。本書是我國有關黑龍江地區(qū)晚白堊世—古新世地層、生物群及陸相K-Pg界線的科學專著,對研究我國及東北亞地區(qū)中/新生代生物群、生物/地質事件、地層劃分對比及古地理古氣候變遷,特別是了解恐龍滅絕等重大科學問題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書可供國內外地學、生命科學、博物館學等領域的專業(yè)工作者、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廣大科學愛好者學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