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前言
第1章引言
1.1已有的理論基礎和認識
1.2個舊錫多金屬礦集區(qū)的研究歷史及存在問題
1.3技術路線及方法
1.4已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區(qū)域地質背景
2.1構造
2.2地層
2.3巖漿巖
2.4地質演化歷史
第3章個舊礦集區(qū)中生代巖漿作用及意義
3.1巖體地質及巖石學
3.2樣品分析測試方法
3.3樣品分析結果
3.4花崗巖的成因及意義
3.5堿性巖—鐵鎂質巖墻的成因及意義
3.6輝長巖與暗色微粒包體:殼幔巖漿混合作用
3.7小結
第4章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
4.1個舊錫多金屬礦集區(qū)礦床地質特征
4.2成礦期、成礦階段劃分及金屬元素分帶特征
4.3個舊礦集區(qū)成礦年代學格架
4.4成礦物質來源與流體演化總體特征
4.5脈狀錫多金屬礦床
4.6卡房礦田銅礦成因探討
4.7“層間氧化礦”的成因:鐵同位素特征及意義
4.8錫石:微區(qū)分析的應用及其意義
4.9小結
第5章個舊礦集區(qū)中—新生代動力學背景與錫多金屬成礦作用模型
5.1個舊礦集區(qū)中生代巖漿作用及深部過程
5.2個舊礦集區(qū)新生代的地球動力學:鋯石U—Pb年齡啟示
5.3個舊礦集區(qū)晚白堊世大規(guī)模成礦作用模型
5.4小結
第6章結論
6.1本次工作獲得的主要認識
6.2尚未解決的科學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