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史學理論中國史學史(第3版)

中國史學史(第3版)

中國史學史(第3版)

定 價:¥48.00

作 者: 白壽彝
出版社: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歷史學系列教材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303185634 出版時間: 2016-06-01 包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5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中國史學史(第3版)/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歷史學系列教材》是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共八章,內(nèi)容包括:先秦時期:中國史學的童年;秦漢時期:中國史學的成長;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史學的發(fā)展;宋元時期:中國史學的繼續(xù)發(fā)展;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衰老時期的史學等。每章之后附有若干思考題,全書后附參考閱讀書目。

作者簡介

  白壽彝,中國現(xiàn)代歷史學家、史學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光明日報》創(chuàng)辦人之一。1909年生于河南開封,1929年入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攻讀中國哲學史。曾受教于馮友蘭,師從顧頡剛,與郭沫若、臧克家、季羨林等為好友。在中國交通史、中國伊斯蘭教史、中國回族史、中國民族關(guān)系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史學史、中國通史和史學理論方面卓有建樹。其主編的《中國通史綱要》于1980年出版,被譯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朝鮮文、羅馬尼亞文在海外發(fā)行。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先秦時期:中國史學的童年
第一節(jié) 遠古的傳說
一、戰(zhàn)勝自然災害和在生產(chǎn)中取得成功的傳說
二、氏族由來和氏族、部落間原始戰(zhàn)爭的傳說
第二節(jié) 從卜辭到國史
一、卜辭和金文的記載
二、《尚書》和《詩經(jīng)》
三、周公對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jié)
四、宗周晚年和春秋時期的國史
第三節(jié) 孔子和《春秋》
一、孔子修《春秋》
二、《春秋》的屬辭比事
三、《春秋》尊王道重人事
第四節(jié) 戰(zhàn)國時期私人撰述的發(fā)展
一、《左傳》和《國語》
二、《竹書紀年》《世本》和《戰(zhàn)國策》
第二章 秦漢時期:中國史學的成長
第一節(jié) 秦漢史學和秦漢政治
一、秦焚書和秦刻石
二、漢初君臣論歷代興廢
三、尊儒和陰陽五行說、讖緯說的流行
第二節(jié) 司馬遷和《史記》
一、司馬遷的家學
二、司馬遷著《史記》
三、司馬遷成一家之言
四、《史記》的續(xù)補
第三節(jié) 劉向、劉歆和典籍校讎
一、劉氏父子生平
二、劉氏父子的史學思想
三、劉氏父子在典籍校讎上的貢獻
第四節(jié) 班固和《漢書》
一、班固的家學
二、班固斷代為史
三、《漢書》的博洽
四、《漢紀》的繼出和《漢書》的專門之學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史學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時代的特點及其對史學發(fā)展的影響
一、時代特點與史學發(fā)展趨勢
二、史書數(shù)量的劇增和種類的豐富
三、地方史、民族史和關(guān)于域外情況的記述
四、家史、譜牒和別傳
五、通史撰述和歷史筆記
第二節(jié) 皇朝史撰述的興盛(上)
一、皇朝史撰述的興盛
二、陳壽和《三國志》
三、司馬彪《續(xù)漢書》八志、袁宏《后漢紀》和范曄《后漢書》
四、沈約、蕭子顯和魏收的皇朝史撰述
第三節(jié) 皇朝史撰述的興盛(下)
一、歷史意識的強化和史館的設立
二、五代史紀傳和《五代史志》
三、新修《晉書》和《南史》《北史》
四、附論吳兢和《貞觀政要》'
第四節(jié) 史學理論的發(fā)展——劉知畿和《史通》
一、劉知畿著《史通》
二、《史通》的史學批評理論
三、劉知畿論“史才三長”
第五節(jié) 典制史的崛起——杜佑和《通典》
一、杜佑著《通典》
二、《通典》關(guān)于國家職能認識的新發(fā)展
三、杜佑的史學思想和樸素的歷史進化觀
第六節(jié) 歷史思想領(lǐng)域的成就
一、神滅論與興亡論
二、封建論與民族論
三、《人物志》與帝王論
第七節(jié) 歷史文獻學的成長
一、史書部類趨于定型
二、史注的突出成就
三、文獻整理、總集和類書
第四章 宋元時期:中國史學的繼續(xù)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宋元時期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宋元時期史學的特點
二、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
三、宋元史學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第二節(jié) 宋元時期史學思想和歷史文獻學的發(fā)展
一、理學對宋元史學思想的影響
二、宋元時期史學思想的發(fā)展
三、宋元時期歷史文獻學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歐陽修多方面的史學成就
一、《新五代史》和《新唐書》
二、開風氣的歷史文獻學工作
三、歷史文學上的主張和成就
第四節(jié) 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一、《資治通鑒》的編修
二、“資治”的指導思想
三、歷史文學的成就
第五節(jié) 鄭樵和《通志》
一、《通志》的編修
二、鄭樵的史學批評和史學思想
三、歷史文獻學的主張
第六節(jié) 朱熹的歷史哲學和史學
一、朱熹的歷史哲學
二、《資治通鑒綱目》和《伊洛淵源錄》
三、歷史文獻學上的貢獻
第七節(jié) 馬端臨和《文獻通考》
一、《文獻通考》的編修
二、馬端臨的史學思想
三、馬端臨的文獻學
第五章 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衰老時期的史學
第一節(jié) 明清時期史學領(lǐng)域的變化
一、明清時期的史學特點
二、明代的史學
三、明末清初的史學和經(jīng)世致用
四、清代學術(shù)和乾嘉考據(jù)
第二節(jié) 明代的史學成就
一、明代官修史籍
二、鄭曉、王世貞、李贄、焦毒幺等人的史學
三、明末史學
第三節(jié) 黃宗羲、王夫之的史學
一、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
二、《明夷待訪錄》的思想傾向
三、有關(guān)明代文獻和《明儒學案》
四、王夫之著《讀通鑒論》
五、王夫之的史論方法
六、王夫之的史學思想
第四節(jié) 顧炎武、顧祖禹和馬輔的史學
一、顧炎武著《日知錄》
二、顧炎武治史特點
三、顧炎武的史學思想
四、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
五、顧祖禹提倡經(jīng)世之學
六、《讀史方輿紀要》著述特點
七、馬輔的史學成就
第五節(jié) 歷史文獻學的發(fā)展和乾嘉考據(jù)史學
一、明清時期歷史文獻學的發(fā)展
二、以錢大昕、崔述為代表的乾嘉考據(jù)史學
三、簡說清代修史
第六節(jié) 章學誠著《文史通義》
一、史學經(jīng)世思想的發(fā)展
二、重視“別識心裁”
三、“史義”與“史德”
四、地方志的理論與實踐
第七節(jié) 龔自珍的史學
一、提出“尊史”說
二、縱論歷史變遷
三、建議西北建設
四、復興經(jīng)世之學
第六章 近代史學(上)
第一節(jié) 民族危機的緊迫感
一、魏源的愛國史學著述
二、《瀛環(huán)志略》《夷氛聞記》和《中西紀事》
三、邊疆歷史地理學的興起
第二節(jié) 近代維新派的史學成就
一、早期維新派王韜的史學思想
二、黃遵憲《日本國志》的成就
三、康有為歷史必變的思想和維新變法
第三節(jié) 20世紀初“新史學”思潮和宣傳革命的歷史思想
一、“新史學”思潮及其代表梁啟超
二、夏曾佑在通史撰著上的成就
三、20世紀初宣傳革命的歷史思想
第七章 近代史學(下)
第一節(jié) 中國史學的近代化
一、史學近代化的特點
二、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史學近代化過程的影響
第二節(jié) “五四”后的梁啟超史學
一、梁啟超史學思想的變化
二、對清代學術(shù)的總結(jié)
三、歷史研究法
第三節(jié) 胡適的學術(shù)研究方法論和顧頡剛的“古史辨”
一、胡適的實用主義
二、實用主義的學術(shù)研究方法論
三、顧頡剛的“古史辨”
四、《禹貢》雜志與邊疆地理研究
第四節(jié) 王國維、陳寅恪、陳垣的史學
一、王國維的古史新證
二、詩文箋證和“民族文化之史”
三、宗教史,文獻學,“表微書”
第五節(jié) 中國近代考古學對史學的影響
一、中國近代考古學
二、中國猿人的發(fā)現(xiàn)
三、甲骨學對近代史學的影響
第八章 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初步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逐步傳播
二、李大釗的貢獻
三、郭沫若的貢獻
四、通史、社會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成就
五、在斗爭中建立起來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一、新中國成立后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潮
二、新中國成立后17年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主要成就
三、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歷史考驗
四、馬克思主義史學步入新的歷史時期
第三節(jié) 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杰出貢獻
一、毛澤東關(guān)于史學工作的理論
二、毛澤東關(guān)于中國歷史的理論
重版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