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評彈界shou個公營評彈團(上海評彈團)為研究對象,以該團成立的1951年至上海評彈界組織化完成的1960年為研究時限,通過架構評彈組織視角的理論,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從小處入手,以小見大”,來研究該階段的時代特征以及江南社會的變遷史。評彈組織視角的理論由組織結構、組織文化、人力資源、組織實踐、組織權術五部分構成。組織結構視角關注在由單干私營到政府公營的組織化過程中,評彈藝人對自身命運的把握。即在梳理評彈界私營組織的基礎上,筆者以上海評彈團為例,論述公營組織的思想來源、奮斗目標、成員變化、劇團缺陷及公營組織的推廣情況等內容,來展示組織結構的變遷情況及時代特征。組織文化視角將著力點放置在組織化過程中評彈書目的建設上,在解放初期傳統(tǒng)書目趨時更新及新編書目備受追捧局面形成之后,上海評彈團在整舊創(chuàng)新過程中逐步明確了自身的定位,即堅持“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方針:演出形式由傳統(tǒng)長篇向中短篇方向發(fā)展,演出內容由不完整的演出腳本向說表唱詞等內容相對固定的演出劇本的轉變,從而完成了該團文化形象的塑造。人力資源視角分為兩個部分:對傳統(tǒng)社會藝人的收入調節(jié)、對嶄新社會藝人的培養(yǎng)操控。前者講解單干的評彈藝人拆賬制度的變遷概況,上海評彈團藝人工資制度的形成、調整及改革歷程,即論述評彈藝人的收入由不固定的拆賬制度向固定的工資制度的轉變情況,以闡明組織化對藝人收入層面的影響。后者講解評彈青年藝人的培養(yǎng)機制,即由跟班聽書的技藝傳承轉變?yōu)榧w教學的班級培訓,以厘清組織化對藝人培養(yǎng)層面的影響。組織實踐視角著力于評彈藝人在組織化過程中對于文藝演出要求的適應情況,即由追求藝術性到倡導政治性的轉化。具體講述國家借助文藝演出活動(如曲藝競賽),并憑借上海評彈團的示范作用,加強對評彈藝人演出活動的管控力度,在評彈界組織化保障的基礎上,成功將文藝演出轉變?yōu)檎涡麄鞯墓ぞ?。另外,與上述四個視角不同,組織權術視角并非限于某一固定領域,而是穿插于各個不同領域之中。這一視角關注于組織的領導集體或某一位領導個人,在組織結構的扭轉、組織文化的塑造、人力資源的管理與培養(yǎng)、組織實踐的效能轉換等方面,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由此可見,借助“評彈組織視角”的理論,既可形成對評彈組織整體的系統(tǒng)認識,又能避免就事論事的簡單羅列和盲人摸象的孤立觀點。叢書簡介:蘇州評彈由評話與彈詞兩個曲種組成,興起于明末清初,與蘇州市民社會的繁興同步?!霸u彈與江南社會研究叢書”從評彈與時代變遷間的互動關系出發(fā),從評彈看江南社會,從江南社會看評彈,考察明清以來尤其是近現代中國社會文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