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清代短篇文言小說集。書中的多數(shù)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出生于一個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在科舉場中很不得意,滿腹實學,屢不中舉,到了71歲,才考得了貢生。為生活所迫,他先是做過短期的幕賓,后來長期在官宦人家為私塾教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读凝S志異》內容上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故事;二是人與人或非人之間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滿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反抗故事;四是諷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訓誡故事。書中,蒲松齡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由于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聊齋志異》堪稱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读凝S志異》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齡生前多以抄本流傳,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才第1次由趙起呆在浙江嚴州刻印。后世著名的版本有鑄雪齋抄本、青柯亭刻本等。歷來對《聊齋志異》的評價都非常高。蒲松齡的同鄉(xiāng)好友王士禎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紀曉嵐稱贊:“才子之筆,莫逮萬一?!惫粼u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崩仙嵩u價說:“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