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竄流通道識別指標選取與指標預測方法
1.1 竄流通道識別指標體系
1.2 竄流通道識別指標預測方法
2 竄流通道識別模型
2.1 識別模型適應性分析
2.2 支持向量機識別模型
2.3 聚類分析識別模型
2.4 模糊綜合評判模型
3 竄流通道形成機理
3.1 竄流通道孔喉結構變化規(guī)律
3.2 孔喉結構變化對驅油效率的影響
3.3 孔隙結構變化對滲流場的變化規(guī)律
4 竄流通道參數計算方法
4.1 利用動態(tài)生成數據反算竄流通道參數
4.2 利用動態(tài)生成數據反算竄流通道參數
4.3 基于概率密度模型法計算竄流通道參數
5 堵劑類型篩選方法
5.1 調堵劑性能要求
5.2 堵劑類型
5.3 堵劑篩選方法
6 堵劑分布模式與堵劑用量優(yōu)化方法
6.1 不同滲透率堵劑進入深度計算
6.2 不同滲流模式堵劑進入深度計算
6.3 并聯填砂管試驗
6.4 堵劑用量計算方法
7 堵劑施工參數優(yōu)化方法
7.1 施工參數優(yōu)化原則
7.2 實際注入能力曲線獲取方法
7.3 施工參數優(yōu)化方法
7.4 調剖調驅工藝技術現場分析
7.5 堵劑配方類型與應用效果現場分析
8 調剖堵水效果評價與效果預測方法
8.1 大港油田調驅見效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8.2 高淺北區(qū)水平井調驅效果評價
8.3 聚合物微球調驅效果
8.4 聚合物凝膠調驅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