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赫勒是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蘇丹草原地區(qū)之間的一條長度超過5000千米的地帶,從西部大西洋伸延到東部非洲之角。橫跨塞內加爾、毛里塔尼亞、馬里、布基納法索、尼日爾、尼日利亞、乍得、蘇丹、南蘇丹和厄立特里亞10個國家。薩赫勒地帶是非洲大陸地理、民族、宗教的分隔帶和結合帶,是世界民族問題的熱點地區(qū),是研究非洲的一個極具價值的獨特切入點。薩赫勒地帶民族問題具有鮮明的特點,在地理上主要是北方與南方的沖突。在對象上主要是白人與黑人的沖突,在信仰上主要是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沖突,在形式上主要是國內民族間長期的暴力沖突??梢哉f,這些問題嚴重地破壞了該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制約了民族的發(fā)展,導致了國家的碎片化和恐怖主義的滋生。薩赫勒地帶民族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殖民主義任意劃分的國家邊界和分而治之的政策是問題產生的歷史原因,而在獲得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之后。地方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泛民族主義的膨脹使得該地區(qū)的民族沖突更加頻繁。在文化差異的背景之下,宗教沖突和民族沖突緊密交織在一起,加大了解決民族問題的難度。不成熟的政黨制度、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不穩(wěn)定的軍隊則進一步激化了民族間的矛盾,體現出各民族政治斗爭的激烈。盡管薩赫勒地帶民族問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但經濟因素無疑是基本的、強大的和具決定性的因素。不同民族的生存需求很難同時充分得到滿足,民族的生存利益也很難完全統(tǒng)一起來,這便成為引發(fā)民族矛盾,產生民族問題的根源。對于薩赫勒地帶民族問題,聯合國、非盟等國際組織、世界大國和非政府組織等都采取了積極干預的行動,進而造成了民族問題的國際化。誠然,外部干預對于防止沖突升級和維護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對國家主權平等、不得侵害國家的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等基本原則構成了挑戰(zhàn)。解決薩赫勒地帶民族問題的道路是漫長而曲折的。相比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一國一族,整合對于薩赫勒地帶民族問題的解決更具有現實意義。通過文化、政治、經濟的整合將更加合理地安排國家內部結構,調整民族之間、民族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分配。實現各民族的和諧相處與發(fā)展,同時將促進薩赫勒地帶國家的一體化,有利于共同應對全球化中的挑戰(zhàn)。無疑,薩赫勒地帶民族問題有其特殊性,經濟與安全一體化發(fā)展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發(fā)展卻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唯有發(fā)展,才能增加民族間的了解,減少利益沖突,也唯有發(fā)展,才能增強國家解決民族問題的能力。在薩赫勒地帶各國追求泛非主義和一體化的同時,地方民族主義的矛盾依然尖銳。民族問題產生的內部和外部因素仍然存在,因而民族問題也將長期存在。隨著中國與薩赫勒地帶國家關系的發(fā)展以及利益的拓展,中國也需要不斷探索新形勢下的非洲政策,在解決薩赫勒地帶民族問題過程中發(fā)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擴大中國在該地區(qū)的影響力,彰顯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民族問題事關國家治亂、社會進退、民族興衰。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是多民族國家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正確方法和途徑,而尊重民族差異是發(fā)展民族和諧關系的基礎,實現民族公平是發(fā)展民族和諧關系的保障。毫無疑問,國家統(tǒng)一是各民族的高利益,也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高準則,在此原則下必須堅持維護法律的尊嚴、維護人民的利益、維護民族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