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中西之辨”這一時代背景下,以人生的有待性價值(孟子所謂“求之有道”而“求在外者”)與無待性價值(孟子所謂“求有益于得”而“求在我者”)的分辨為前設,將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置于三重語境下:?老子、孔子出現前后中國人心靈眷注的焦點發(fā)生了由“命”而“道”的深刻轉換;?炎漢以降、近代以前,《論語》注疏先后歷經了倫理政治化、玄學化、理學化、樸學化,但對“道”的矚望始終未曾衰減;?當今世界文化出現了嚴重危機,中國文化相對于西方文化遲遲未能真正進入近代、現代。在此理解前設、復雜語境下,本研究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統(tǒng)辨正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探究《論語》章、篇之精義及隱貫全書的孔子之“道”,尋問新時期《論語》注疏的現代轉換之途。主要觀點如下:(1)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是《論語》注疏史上語境復雜、面臨挑戰(zhàn)強、體例創(chuàng)多的一段時期??急孢@時期的注疏,有助于探究《論語》章、篇之精義及隱貫全書的孔子之“道”,尋問新時期《論語》注疏的現代轉換之途。(2)“時代的雙重脫序”導致了當前的《論語》熱內藏著深重的危機。長達兩千多年的《論語》注疏史,“道”一直是其最后的價值歸宿,新時期的注疏正可以從這里汲取珍貴的養(yǎng)分。(3)將人生的“境界”向度與“權利”向度錯落開來,援引各種中外理論再度闡釋《論語》里的孔子之“道”,自覺反省傳統(tǒng)“內圣外王”說在對個體“權利”求取上的不足,這可能是近代以來《論語》注疏實現現代轉換的必經之途。(4)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對歷史大的貢獻在于體例的創(chuàng)制,如“依篇疏解”、“就章迻譯”?!耙榔杞狻钡倪\用要求注家當在信念篤守與理性探索之間保持一種恰當的張力。(5)從總體上看,近代以來的注疏較為遜色。不過,這時期的注疏先后受到了各種理論坐標系的影響,這些坐標系帶來了各種問題,同時亦激發(fā)出了各種發(fā)人深省的勝義,后者是《論語》注疏有望再度經典化的希望之所在。學術創(chuàng)新:(1)以“中西之辨”為歷史背景,將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置于“時代的雙重脫序”這一語境下,遂使這時期的《論語》注疏研究有了世界性的“時代”視野。(2)以人生的有待性價值與無待性價值的分辨為前提,借重黃克劍對中國“軸心時代”——出現了老子、孔子的那個時代——所作的中國人心靈眷注重心發(fā)生了“由‘命’而‘道’”轉換的闡釋,將《論語》把握為一位穿透了“命”的忐忑而歸心于“道”之從容的哲人所遺教誨的輯錄,從而使對近代以來《論語》注疏的品評有了一個不落于俗格的準矱。(3)在《論語》注疏研究史上,首次注意到并探討了“依篇疏解”體例施于《論語》的依據、制約因素,為《論語》微義的進一步抉發(fā)提供了一個新穎、獨特的視角。此外,還首次深入總結了“就章迻譯”體例的實踐效果。清末、民國的《論語》注疏之研究學界已在開展,但就近代以來直至當下這整個時期而言,本研究尚屬首次。(4)本研究以義利之辨、文質之辨、形上形下之辨、內圣外王之辨概括孔門“道”辨,為學界鮮見。這一簡明、扼要的思路,或對《論語》注疏史研究、四書注疏史研究乃至儒學史研究,有相當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