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特稿“中國現代文學與韓國”新文獻掃描李存光錯置的啟蒙主義者——偽滿洲國時期作家古丁論劉曉麗新視界汽笛七八樣擊柝有派別——也談魯迅作品的音樂性王培元可讀與可信:新聞散文化與文學紀實化的互鑒審思操慧高敏有限的分裂——論《走出“彼得堡”!》對上海工人作家的再評價康斌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生存焦慮及階段性緩釋王海軍《家》的潛在文本論趙靜“大文學”視野民國游戲賦研究常威回到魯迅本身重新理解魯迅魏巍民國教育部學術評獎活動及其文學史料價值曾祥金從胡風的讀后記出發(fā)重新進入《生死場》教鶴然《自題小像》與魯迅早期的民族國家意識丁曉妮“家庭”是如何“進步”的?——試析趙樹理早期小說中的“家庭”敘事王琦郭沫若研究知識分子、城市與公共領域:郭沫若的廣州體驗及其思想轉向咸立強雙重“無產”的體驗:論1923—1925年間郭沫若的文化選擇吳辰民國文學研究論郁達夫的倫理意識與作家姿態(tài)冉華“藝術是情緒之物質底形式”——論向培良對俄蘇文藝理論的接受郭景華朱湘與新月詩派的關系考辨郝夢迪時務風氣與戊戌時期歌體詩的創(chuàng)作——以《湘報》為中心張弛論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青島影響”郝思聰共和國文學研究到底尋到什么——以“尋根文學”為例反思當代文學話語的本土化建構李自芬幻象中的探尋:五六十年代臺港現代派詩人共同體劉奎撥開“迷霧”見草原——《草原霧》版本研究孫靜姚新勇論余華小說的創(chuàng)作歷程與創(chuàng)作風格黃華莉大轟炸圖景下的“國民詩意”——評范穩(wěn)新作《重慶之眼》李婕著述·綜述《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第九卷》的瑕疵與補訂鄭鵬飛魯迅研究、郭沫若研究的新視野與新突破——“魯迅、郭沫若與近代以來的民族復興運動”學術研討會暨四川省魯迅研究會第五屆年會綜述胡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