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青,1975年生于山東省青島市。現(xiàn)任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學研究所所長、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刑事訴訟法學、比較法學、法學教育。曾在中國政法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在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訪問學者。在《法學研究》《比較法研究》《現(xiàn)代法學》《環(huán)球法律評論》《法學評論》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刑事訴訟程序設置研究》《刑事裁判權研究》《訴訟證明標準研究》《刑事裁判共識論》《訴訟程序與制度前沿專論》著作5部;翻譯著作《青少年犯罪行為分析與矯治》《在法律的復雜性與失序之間——全球化時代的法哲學》《量刑與刑事司法》3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中國法學會部級研究課題、中國博士后基金資助項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榮獲中國法學會訴訟法學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二等獎、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三等獎、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成果三等獎等獎項。兼任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市比較法學研究會理事、*高人民法院訴訟咨詢監(jiān)督員、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陪審員、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研究中心研究員。 呂澤華,1974年生于遼寧省鐵嶺市。現(xiàn)為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刑事訴訟法學、證據(jù)法學、比較法學、偵查學與司法鑒定制度。曾在中國人民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在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訪問學者。已公開出版學術專著《DNA鑒定技術在刑事司法中的運用與規(guī)制》《航空犯罪及防空體系理論研究》(副主編,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終研究成果)、《死刑證據(jù)控制的理論與實踐》3部,并參與撰寫各類學術著作10余部。翻譯著作《量刑與刑事司法》1部。在《中國法學》《法學家》《法學論壇》《法學雜志》《人民檢察》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中國法學會部級研究課題、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等國家*、山東省社科基金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6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高人民檢察院等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榮獲山東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以及北京市法學會、北京市刑偵學研究會等科研獎勵若干項,兼任北京市比較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研究中心研究員。 [德]彼得·吉勒斯(Peter Gilles),1938年生于德國法蘭克福?,F(xiàn)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法律與金融學院比較法研究中心教授,曾任法律與金融學院院長。先后在德國科隆大學、弗萊堡大學、漢諾威大學的法學院任教授,1979年始執(zhí)教于法蘭克福大學法學院,任民法與民事訴訟法、比較法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民法學、經濟法學、訴訟法學、比較法學,司法行政學,法學教育學。發(fā)表學術論文500余篇。曾在歐洲美洲、亞洲等多國多所大學任客座教授。近年曾多次訪問中國,2014年秋季訪問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