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農業(yè)科學農作物水稻高產節(jié)水灌溉

水稻高產節(jié)水灌溉

水稻高產節(jié)水灌溉

定 價:¥118.00

作 者: 楊建昌,張建華 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030615862 出版時間: 2019-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199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水稻高產節(jié)水灌溉》介紹了水稻產量與水分利用效率協(xié)同提高的節(jié)水灌溉理論與技術,重點闡述了以控制低限土壤水分為核心的水稻旱育壯秧水分管理、移栽水稻和直播水稻全生育期輕干濕交替灌溉、控制式畦溝灌溉、覆草旱種、花后適度土壤干旱等節(jié)水技術及水氮互作效應與互作模型,論述了各節(jié)水灌溉技術對產量、灌溉水生產力、稻米品質和稻田甲烷與氧化亞*排放的影響,從根系形態(tài)生理、地上部群體質量和籽粒灌漿等方面闡明了在節(jié)水灌溉條件下水稻高產與水分高效利用的機制?!端靖弋a節(jié)水灌溉》所有圖表數(shù)據(jù)均來自作者課題組的研究結果,許多數(shù)據(jù)是首次呈現(xiàn)。

作者簡介

暫缺《水稻高產節(jié)水灌溉》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概論 1
1.1 水稻節(jié)水灌溉技術 1
1.1.1 控制灌溉 2
1.1.2 間隙灌溉 2
1.1.3 通氣稻栽培 2
1.1.4 水稻強化栽培 3
1.1.5 覆蓋旱種 3
1.1.6 飽和土壤灌溉 3
1.1.7 干濕交替灌溉 4
1.1.8 節(jié)水灌溉的指標 4
1.2 水稻高產節(jié)水灌溉技術及其生理基礎 5
1.2.1 高產節(jié)水灌溉技術 5
1.2.2 高產節(jié)水灌溉技術的生理基礎 7
1.3 節(jié)水灌溉對稻米品質和稻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11
1.3.1 稻米品質 11
1.3.2 稻田溫室氣體 12
參考文獻 13
第2章 水稻旱育壯秧水分管理 21
2.1 旱育壯秧指標與需要補水的土壤水分指標 22
2.1.1 旱育壯秧指標 22
2.1.2 旱育壯秧需要補水的土壤水分指標 23
2.2 旱育壯秧的形態(tài)生理特征 25
2.3 旱育壯秧移栽后發(fā)根力、對土壤水分響應及產量表現(xiàn) 27
2.3.1 發(fā)根力 27
2.3.2 對土壤水分的響應 27
2.3.3 大田期無水層灌溉對旱育壯秧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29
2.3.4 灌溉水量和灌溉水生產力 32
參考文獻 33
第3章 移栽水稻輕干濕交替灌溉 35
3.1 移栽水稻輕干濕交替灌溉的指標 35
3.1.1 各生育期土壤水分與產量的關系 35
3.1.2 輕干濕交替灌溉的指標 40
3.1.3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產量和灌溉水生產力的影響 43
3.2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農藝生理性狀的影響 44
3.2.1 群體特征、物質生產和籽粒灌漿 44
3.2.2 根系形態(tài)生理 49
3.2.3 內源激素 53
3.3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稻米品質的影響 62
3.3.1 加工、外觀和蒸煮食味品質 62
3.3.2 營養(yǎng)和衛(wèi)生品質 63
3.4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稻田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 66
3.4.1 甲烷排放 66
3.4.2 氧化亞氮排放 67
3.4.3 全球增溫潛勢和溫室氣體強度 68
參考文獻 69
4.1 旱直播水稻輕干濕交替灌溉的指標 72
4.1.1 各生育期土壤水分與產量的關系 72
4.1.2 輕干濕交替灌溉的指標 72
4.1.3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產量和灌溉水生產力的影響 72
4.2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旱直播水稻農藝生理性狀的影響 78
4.2.1 分蘗數(shù)、葉面積指數(shù)(LAI)和地上部干重 78
4.2.2 葉片光合速率、含氮量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80
4.2.3 同化物轉運與收獲指數(shù) 81
4.2.4 根干重、根系氧化力和根尖細胞器數(shù)目 83
4.3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旱直播水稻稻米品質的影響 86
4.4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直播水稻田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 87
參考文獻 89
第5章 輕干濕交替灌溉促進水稻弱勢粒灌漿的機制 91
5.1 花后灌溉方式對強、弱勢粒灌漿的影響 92
5.2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籽粒和葉片蛋白質表達的影響 93
5.2.1 籽粒蛋白質表達 93
5.2.2 葉片蛋白質表達 98
5.3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籽粒蔗糖-淀粉代謝途徑關鍵酶活性及其基因表達的影響 102
5.3.1 蔗糖-淀粉代謝途徑關鍵酶活性 102
5.3.2 蔗糖-淀粉代謝途徑關鍵酶基因表達 103
參考文獻 107
第6章 控制式畦溝灌溉 111
6.1 控制式畦溝灌溉的指標和灌溉水量 111
6.2 控制式畦溝灌溉對產量和灌溉水生產力的影響 113
6.3 控制式畦溝灌溉對水稻農藝生理性狀的影響 116
6.3.1 分蘗數(shù)、葉面積指數(shù)和粒葉比 116
6.3.2 葉片著生角度、群體透光率和葉片光合速率 118
6.3.3 地上部干重、群體生長速率和莖中同化物轉運 118
6.3.4 根干重和根系氧化力 120
6.4 控制式畦溝灌溉對稻米品質的影響 121
6.5 控制式畦溝灌溉對稻田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 122
6.5.1 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 122
6.5.2 全球增溫潛勢和溫室氣體強度 124
參考文獻 125
第7章 覆草旱種 128
7.1 移栽水稻覆草旱種 129
7.1.1 栽培概況 129
7.1.2 產量和灌溉水生產力 129
7.1.3 稻米品質 131
7.1.4 水稻產量和米質在旱種方式間存在差異的原因 132
7.1.5 覆草旱種對移栽水稻田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 137
7.2 移栽水稻覆草旱種對籽粒灌漿及內源ABA和乙烯水平的影響 138
7.2.1 籽粒灌漿速率 138
7.2.2 籽粒ABA含量和乙烯釋放速率 139
7.2.3 化學調控物質的驗證 142
7.3 直播水稻覆草旱種 145
7.3.1 栽培概況 145
7.3.2 產量和灌溉水生產力 146
7.3.3 稻米品質 147
7.3.4 覆草旱種取得高產優(yōu)質和水分高效利用的原因分析 148
7.3.5 覆草旱種對直播水稻田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 152
參考文獻 153
第8章 花后適度土壤干旱 155
8.1 花后適度土壤干旱促進同化物向籽粒轉運和籽粒灌漿 156
8.2 植物激素對同化物轉運和籽粒灌漿的調控作用 159
8.2.1 ABA促進同化物向籽粒轉運 159
8.2.2 ABA和乙烯相互作用調控籽粒灌漿 159
8.2.3 增大ABA與赤霉素(GAs)比值可以促進籽粒灌漿 163
8.2.4 多胺與乙烯相互作用調控水稻籽粒灌漿 165
8.3 促進同化物轉運和籽粒灌漿的相關酶活性 170
8.3.1 花后適度土壤干旱增強稻莖中a-淀粉酶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化態(tài) 170
8.3.2 花后適度土壤干旱增強水稻籽粒蔗糖-淀粉代謝途徑關鍵酶活性 172
8.3.3 ABA對莖和籽粒中糖代謝相關酶活性起重要調控作用 175
8.4 關于花后適度土壤干旱需要深入研究的幾個問題 176
8.4.1 根系信號對適度土壤干旱的響應及其作用 176
8.4.2 氮素向籽粒轉運的機制 176
8.4.3 減少水稻穎花/小花退化的調控途徑及其機制 176
8.4.4 適度土壤干旱對水稻籽粒品質的影響及其機制 177
參考文獻 177
第9章 水氮互作效應與互作模型 183
9.1 水氮互作效應 184
9.1.1 灌溉方式與施氮量的交互作用 184
9.1.2 灌溉方式與氮肥管理模式的互作效應 187
9.2 水氮互作的生物學基礎 189
9.2.1 減少冗余生長 189
9.2.2 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生產 189
9.2.3 促進根系生長 190
9.2.4 增加同化物轉運 192
9.3 水氮互作模型 193
9.3.1 研究方法 193
9.3.2 主要結果 193
參考文獻 197
圖表目錄
圖1-1 水稻葉片氣孔導度與蒸騰速率及光合速率的關系 8
圖2-1 旱育秧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a)、分蘗發(fā)生率(b)、地上部干重(c)及移栽后新根干重(d)與產量的關系 22
圖2-2 不同葉齡期土壤水勢對水稻汕優(yōu)63(a~d)和鎮(zhèn)稻88(e~h)旱育壯秧指標值的影響 24
圖2-3 大田期不同生育階段土壤水勢對水稻旱育壯秧產量的影響 28
圖2-4 水稻有效分蘗期單株根系氧化力(a)及葉片光合速率(b)與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莖蘗數(shù)的關系 31
圖2-5 水稻灌漿期單株根系氧化力(a)及葉片光合速率(b)與結實率的關系 32
圖3-1 水稻分蘗中期土壤含水量(a)、土壤埋水深度(b)和土壤水勢(c)與產量的關系 37
圖3-2 重干濕交替灌溉對不同類型水稻品種產量的影響 40
圖3-3 用于測定土壤含水量的土壤水分測定儀(a)、觀測土壤埋水深度的PVC管(b)和測定土壤水勢的土壤水分張力計(c)41
圖3-4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葉片光合速率(a~d)和蒸騰速率(e~h)的影響 46
圖3-5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株高(a,b)和葉片著生角度(c,d)的影響 47
圖3-6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群體透光率的影響 47
圖3-7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地上部干重的影響 48
圖3-8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稻莖中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NSC)轉運量(a)和轉運率(b)的影響 49
圖3-9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根干重(a~d)和根冠比(e~h)的影響 50
圖3-10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根長度(a~d)和根直徑(e~h)的影響 51
圖3-11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根系氧化力的影響 52
圖3-12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根系總吸收面積(a~d)和活躍吸收面積(e~h)的影響 53
圖3-13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根系傷流量的影響 54
圖3-14 灌溉方式對水稻內源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a~c)和脫落酸(ABA)(d~f)濃度或含量的影響 55
圖3-15 灌溉方式對水稻乙烯釋放速率(a~c)和1-氨基環(huán)丙烷1-羧酸(ACC)(d~f)濃度或含量的影響 56
圖3-16 灌溉方式對水稻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與脫落酸(ABA)比值(a~c)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與1-氨基環(huán)丙烷-1-羧酸(ACC)比值(d~f)的影響 57
圖3-17 灌溉方式對水稻脫落酸(ABA)與1-氨基環(huán)丙烷-1-羧酸(ACC)比值的影響 58
圖3-18 水稻分蘗期根系傷流液和葉片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a,b)脫落酸(ABA)(c,d)及1-氨基環(huán)丙烷-1-羧酸(ACC)(e,f)濃度或含量與分蘗數(shù)的關系 59
圖3-19 水稻穗分化期根系傷流液和穗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a,b)脫落酸(ABA)(c,d)及1-氨基環(huán)丙烷-1-羧酸(ACC)(e,f)濃度或含量與每穗穎花數(shù)的關系 60
圖3-20 水稻灌漿期根系傷流液和穗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a,b)脫落酸(ABA)(c,d)及1-氨基環(huán)丙烷-1-羧酸(ACC)(e,f)濃度或含量與籽粒灌漿速率的關系 60
圖3-21 水稻灌漿期根系傷流液和穗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與1-氨基環(huán)丙烷-1-羧酸(ACC)比值(a,b)及脫落酸(ABA)與ACC比值(c,d)與籽粒灌漿速率的關系 61
圖3-22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水稻生長季甲烷(a,b)和氧化亞氮(c,d)排放通量的影響 67
圖4-1 直播水稻分蘗期土壤含水量(a)土壤埋水深度(b)和土壤水勢(c)與產量的關系 73
圖4-2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旱直播水稻葉片光合速率的影響 80
圖4-3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旱直播水稻葉片含氮量(a~d)和葉片光合氮素利用效率(e~h)的影響 82
圖4-4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旱直播水稻根干重(a~d)和根系氧化力(e~h)的影響 84
圖4-5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旱直播水稻田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影響 85
圖4-6 輕干濕交替灌溉對旱直播水稻生長季甲烷(a,b)和氧化亞氮(c,d)排放通量的影響 88
圖5-1 灌溉方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