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60.00
作 者: | 周宗奎 著 |
出版社: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叢編項: | |
標 簽: | 心理百科 心理學 |
ISBN: | 9787567563735 | 出版時間: | 2018-01-01 | 包裝: | 平裝-膠訂 |
開本: | 16開 | 頁數: | 字數: |
前言1
1 網絡心理學導論: 行為的重構
1.1 心理學與互聯網
1.1.1 網絡: 作為第三空間的存在
1.1.2 網絡空間的心理特性: 行為重構的基點
1.1.3 網絡空間的行為維度
1.2 發(fā)展中的網絡心理學
1.2.1 網絡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
1.2.2 網絡心理學的現狀
1.3 網絡心理學: 機遇與挑戰(zhàn)
1.3.1 網絡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 生長與超越
1.3.2 發(fā)展性的網絡心理學研究
1.3.3 網絡心理學的瓶頸與創(chuàng)新
1.3.4 網絡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積極還是消極
1.3.5 網絡心理學研究的倫理問題
2 網絡心理的理論研究
2.1 網絡心理與行為: 功能視角
2.1.1 網絡中的行為
2.1.2 網絡行為的特征
2.2 替代還是補償: 基本問題和爭論
2.2.1 網絡使用的替代假說
2.2.2 網絡使用的補償假說
2.2.3 網絡使用假說: 整合的視角
2.3 網絡心理的相關理論
2.3.1 網絡行為的動機論
2.3.2 網絡行為的過程論
2.3.3 網絡行為的效應論
3 網絡心理學研究: 方法與趨勢
3.1 網絡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基礎
3.1.1 網絡心理學研究的概述
3.1.2 網絡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
3.2 網絡問卷調查和心理測驗
3.2.1 網絡調查的概述
3.2.2 網絡調查和傳統紙筆測驗的比較
3.2.3 網絡調查的實施過程
3.3 大數據與網絡行為
3.3.1 大數據的基本概念
3.3.2 大數據對網絡行為的意義
3.3.3 網絡行為中的大數據研究領域
3.4 社交網絡分析
3.4.1 社交網絡分析的概述
3.4.2 社交網絡分析的基本思路
3.4.3 網絡社會分析的角度
3.4.4 社交網絡分析的常用軟件簡介
3.5 網絡心理學研究的趨勢
3.5.1 研究主題和內容的拓展
3.5.2 研究方法和技術革新
3.5.3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密切結合
3.5.4 大樣本長時程的追蹤研究
3.5.5 多學科交叉研究和虛擬研究團隊
3.5.6 網絡心理研究成果的應用和推廣
3.5.7 網絡心理學研究的倫理問題
4 網絡自我: 網絡中的個體人格
4.1 自我探索的新方式: 網絡中的自我呈現
4.1.1 網絡自我呈現動機
4.1.2 網絡自我呈現工具
4.1.3 網絡自我呈現策略
4.1.4 網絡自我呈現與現實自我呈現的關系
4.2 網絡中的個體行為: 自我表露
4.2.1 網絡自我表露的界定
4.2.2 網絡自我表露的功能
4.2.3 網絡自我表露的影響因素
4.3 網絡使用對人格整合的影響
4.3.1 人格五因素與網絡使用的關系
4.3.2 其他人格特質與網絡使用的關系
4.3.3 網絡使用對人格特質的影響
5 網絡學習與認知
5.1 網絡學習的特點
5.1.1 網絡學習產生的背景
5.1.2 網絡學習的界定
5.1.3 網絡學習的特點
5.1.4 網絡學習形式的發(fā)展
5.2 網絡情境中的多媒體學習
5.2.1 網絡情境中的多媒體學習
5.2.2 基于網絡的動畫代理在多媒體學習中的作用
5.2.3 基于網絡的線索在多媒體學習中的作用
5.2.4 學習者知識經驗在網絡多媒體學習中的作用
5.3 網絡情境中的自我調節(jié)學習
5.3.1 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概念和理論模型
5.3.2 網絡情境中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測量
5.3.3 網絡情境中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影響因素
5.3.4 網絡情境中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干預和促進
5.3.5 網絡情境中自我調節(jié)學習的未來研究方向
6 網絡中的社會交往
6.1 網絡交往概述
6.1.1 網絡交往形式
6.1.2 網絡交往特性
6.2 網絡交往的心理基礎
6.2.1 網絡信任
6.2.2 網絡安全感
6.3 網絡中的親密關系
6.3.1 戀愛
6.3.2 友誼
7 網絡集群行為
7.1 網絡集群行為的界定
7.1.1 網絡集群行為及相關概念
7.1.2 網絡集群行為的特點
7.1.3 網絡集群行為的分類
7.2 網絡集群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機制
7.2.1 網絡集群事件的發(fā)生
7.2.2 網絡集群事件的發(fā)展
7.2.3 網絡集群事件的理論解釋
7.3 網絡集體智慧
7.3.1 網絡集體智慧的定義與形成過程
7.3.2 網絡集體智慧的影響因素
7.3.3 網絡集體智慧形成的相關理論
8 網絡消費心理
8.1 網絡消費的個體特征
8.1.1 性別差異
8.1.2 消費者人格特質
8.2 網絡消費的產品和服務特征
8.2.1 產品特征
8.2.2 服務特征
8.3 網絡消費的社交特征
8.3.1 社交行為
8.3.2 社會資本
8.3.3 社會規(guī)范
8.4 消費者知覺
8.4.1 價值知覺
8.4.2 信任知覺
8.4.3 風險知覺
8.4.4 創(chuàng)新知覺
8.5 網絡廣告
8.5.1 個體特征
8.5.2 廣告特征
8.6 網絡口碑
8.6.1 個體特征
8.6.2 網絡口碑特征
8.6.3 社交特征
8.6.4 消費者知覺
8.7 展望
8.7.1 多感官交互視角下的網絡消費心理
8.7.2 歸因視角下的網絡消費心理
9 網絡道德心理
9.1 網絡道德心理概述
9.1.1 道德心理研究背景
9.1.2 網絡道德: 新的關注
9.1.3 網絡道德的含義
9.1.4 網絡道德的特點
9.1.5 網絡道德敏感性
9.2 網絡欺負
9.2.1 網絡欺負的含義
9.2.2 網絡欺負與傳統欺負的比較
9.2.3 網絡欺負的分類
9.2.4 網絡欺負的特點
9.2.5 網絡欺負的影響因素
9.2.6 網絡欺負的發(fā)展趨勢
9.2.7 網絡欺負的相關研究
9.2.8 網絡欺負的預防
9.2.9 網絡欺負研究展望
9.3 網絡親社會行為
9.3.1 網絡親社會行為的含義
9.3.2 網絡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形式
9.3.3 網絡親社會行為的特征
9.3.4 網絡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9.3.5 網絡親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
9.3.6 網絡親社會行為研究展望
10 網絡中的性: 網絡色情與性別認同
10.1 網絡中的性信息傳播: 對行為的影響
10.1.1 積極影響
10.1.2 消極影響
10.2 網絡色情
10.2.1 網絡色情的內涵
10.2.2 網絡色情的接觸與使用
10.2.3 網絡色情成癮與其影響
10.2.4 網絡色情成癮的預防與治療
10.2.5 網絡色情的治理
10.3 網絡與性別認同
10.3.1 網絡中性別呈現的特征
10.3.2 網絡對性別認同的影響
10.3.3 融合網絡與傳統活動的性別認同
11 網絡成癮
11.1 網絡成癮的界定與測量
11.1.1 網絡成癮的界定
11.1.2 網絡成癮的測量
11.2 網絡成癮的理論模型
11.2.1 基于網絡本身特征的理論
11.2.2 基于互動取向的理論
11.2.3 基于發(fā)展取向的理論
11.2.4 基于內在需求滿足的理論
11.3 網絡成癮的影響因素
11.3.1 互聯網使用的特點
11.3.2 環(huán)境因素
11.3.3 個體因素
11.4 網絡成癮的干預與預防
11.4.1 個體干預
11.4.2 團體干預
11.4.3 家庭模式的干預
12 網絡心理咨詢
12.1 網絡心理咨詢
12.1.1 網絡心理咨詢的定義及特點
12.1.2 適于網絡心理咨詢的療法
12.1.3 網絡心理咨詢的過程及效果研究
12.1.4 我國網絡心理咨詢的現狀及主要服務方式
12.2 虛擬現實與心理治療
12.2.1 計算機化心理治療
12.2.2 嚴肅游戲
12.2.3 虛擬現實
12.2.4 應用
12.3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12.3.1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12.3.2 網絡自助團體、網絡支持團體與心理健康教育
12.3.3 網絡自殺干預與心理健康教育
12.3.4 我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開展形式
12.3.5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勢、問題
13 網絡對人類發(fā)展的影響
13.1 網絡對人類生理發(fā)展的影響
13.1.1 網絡使用與肥胖
13.1.2 網絡使用與睡眠
13.1.3 網絡使用與生理喚醒及身體傷害
13.2 網絡對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
13.2.1 網絡與人際交往
13.2.2 互聯網使用與自我認同
13.2.3 互聯網使用與網絡利他行為
13.2.4 互聯網使用與欺負
13.3 網絡對人類認知的影響: 語言、記憶、空間認知
13.3.1 網絡對語言的影響
13.3.2 網絡對記憶的影響
13.3.3 網絡對空間認知的影響
13.4 網絡的進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