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和工業(yè)化脫鉤,且人口持續(xù)地向超大城市集中,極大沖擊了“國家-世界”二元劃分的舊世界秩序,國家、世界和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呈現出明顯的三足鼎立關系。新的空間秩序和世界城市網絡息息相關,其形成主要依托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生產網絡以及包括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在內的其他行為主體形成的全球交往網絡,不僅具有經濟社會意義也具有顯著的政治和治理內涵。一些城市獲取了不成比例的財富權重和影響力,成為全球治理的核心樞紐和話語高地,被稱為全球城市。全球城市的成長和世界霸權周期的大國成長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C40等城市間協作日益普遍且成熟,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城市并不僅僅是政策執(zhí)行者,也是全球治理政理念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者和技術領導者。孟買、上海、約翰內斯堡等發(fā)展中國家的核心城市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紐約、倫敦等世界城市,推動自身能級的上升,卻也產生了諸多負面,譬如城市發(fā)展和國家現代化相互“脫嵌”,全球性與本土性、正式性與非正式性沖突加劇。新的空間秩序賦予城市新的外交角色。雖然城市外交概念仍有爭議,但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通過國際友好城市、多邊協作平臺與國際組織的交往,城市不但影響了外交決策機制,也使自身獲得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