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數量已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預計到2025年,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2050年前后達將到峰值4.87億,占總人口的34.8%。人口老齡化不僅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國家的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吨袊淆g事業(yè)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中指出,老齡化進程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隨,與經濟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相交織,社會養(yǎng)老保障和養(yǎng)老服務的需求將急劇增加。同時,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老齡化還呈現高齡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貧困老人比例高等特點。為此,國家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戰(zhàn)略目標以及實現“六個老有”的老齡工作目標。“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高度概括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其中,老有所為是很多老年人晚年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伴隨著老齡人口數量和比例的提升,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10年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3歲。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國家提出,要注重開發(fā)老年人力資源,支持老年人以適當方式參與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公益活動。另一方面,許多退休老年人,特別是城市低齡老年人,以深厚的專業(yè)技能、豐富的閱歷、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再工作領域,顯示出繼續(xù)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主觀愿望。合理發(fā)揮低齡老年人的作用,既是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需要,也是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的途徑之一。人口老齡化、退休人員的社會參與,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面臨的課題。為此,近三十年來,老年員工的退休以及職業(yè)角色轉換心理作為一個研究領域,越來越受到退休政策制定部門及專業(yè)研究者的重視,涌現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回顧以往的研究我們看到,國外關于老年員工退休和職業(yè)角色轉換的研究起步較早,理論視角較為多元化,且在不斷豐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有不少研究成果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近年來,國內有關老年員工退休和職業(yè)角色轉換的研究逐步活躍起來,一方面需要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有關研究的理論、范式和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文化特征,從心理學視角開展更多的針對性研究,為老年人的社會參與,為我國退休政策的改革和完善,為提升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fā)效能提供研究的支撐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