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與研究者,是要關注中國古代戲曲的發(fā)展走勢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許多戲曲現象,但是不能忘記,中國戲曲猶如一條容納百川的大河,她的光輝絢麗,是由不同的戲曲聲腔、演藝群體、流派共同編織而成的,在研究古代戲曲史的同時,當然不能忽略對地方戲曲的關注,也不能漠視當地鄉(xiāng)土文獻中所蘊含的與戲曲相關的豐富史料。若想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各類戲曲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劇種的興盛、發(fā)展,對鄉(xiāng)土文獻的發(fā)掘與探究無疑是一條重要途徑。如花部興盛與江蘇地域文化的關系、花部戲曲的傳播與藝術追求、江蘇戲曲的發(fā)展及其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地方戲曲史的回望與當代戲曲文化建構的關系。本書對此類問題的探究,靠的是鄉(xiāng)土文獻。尤其是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徐州梆子,在蘇、魯、豫、皖一帶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然而近代以來,對該劇種的發(fā)展、演化軌跡,皆語焉不詳。筆者根據相關地方文獻,首次對這一問題作了系統地梳理與探究,為該研究的更為深入作點鋪墊,拋磚引玉,以待來者。古人稱,為學之道,“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甚得于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