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頗有爭議的復雜概念。在清末以前,古人不必使用這一概念。在國勢日頹、民族危亡之時,流亡在日本的志士仁人開始利用日本人的這一名詞,表述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章太炎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于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文化的差異不僅只是時代性的差異,也有民族性的差異。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又可以說,“國學”即是中國的古典學,它以古代中國的語言文字、信仰、學術思想和民俗文化為中心。按傳統(tǒng)圖書與學術之分類有經、史、子、集四部,或義理、考據、辭章、經世之學的諸路向。其實,國學是開放的,包含了歷朝歷代消化吸收了的外來各種文化。我們不能把國學狹隘化。一,國學不只是漢民族的學術文化,它包含了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文字、學術文化及其與漢民族的交流史。二,國學不只是上層精英傳統(tǒng),還包括小傳統(tǒng),如民間民俗文化,各時段各地域各民族的傳說、音樂、歌舞、技藝、建筑、服飾、禮儀、風俗、宗族、契約、行會、民間組織等,有如今天的某些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國學還包括歷史上中外地域文明的交融,如外域文明的傳人,西域學、佛學及其中國化,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的內容與歷史過程等,都屬于國學的范圍。必須明了,國學、經史子集等,并不是漢民族的專利,其中包含、匯聚了中華各民族的智慧與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共同擁有的文化精神資源,正所謂“一體多元”,“和而不同”。古今很多少數(shù)民族文化也以漢語言文字為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