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時期山西地區(qū)全真教藝術研究/考古新視野》主要從宮觀、壁畫和祖師形象三個層面對全真教藝術展開分析。在搜集整理蒙元時期198所宮觀的基礎上,從區(qū)域分布、修建時段與禮堂設置三個方面展開對山西全真宮觀的歷史考察。繼而歸納了起廢與新建兩種宮觀修建模式,并認為全真教將立觀度人納入修道階梯所產生的助推力量、全真教義的“有為”觀和復歸道教傳統(tǒng)的思路確立合力促成了全真宮觀的鼎盛發(fā)展。永樂宮重陽殿壁畫的研究則聚焦重陽畫傳的敘事結構及宗教性傳達兩個方面。筆者分別從時間、視角、結構和空間四個方面定義了重陽殿壁畫的敘事性,并注意到壁畫中圖像與榜題之間的不對應問題,而圖文之間的相互修正體現(xiàn)出了“涵化”的特征。筆者還借用羅蘭·巴爾特的“刺點”概念對重陽壁畫中地獄場景的圖文結構及文本來源進行分析,借用米歇爾的元圖像理論對重陽祖師在度化過程中使用的繪畫母題進行了研究。在宮觀的宏觀研究以及壁畫的“超細讀”基礎上,筆者以孫不二形象為例,探討教派祖師視覺形象的歷史塑造問題。首先從圖像志層面辨識了重陽殿壁畫中的孫不二形象,并注意到其在壁畫中出現(xiàn)與消失的現(xiàn)象。繼而從性別角度分析其女性身份對其視覺形象演變所產生的影響。此外,全真女冠來源的復雜所引發(fā)的社會輿論的負面評價亦影響到了祖師形象的文字描述與圖像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