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鄉(xiāng)土建筑和聚落是個巨大的寶庫,是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其歷經滄桑、飽嘗風雨,堅實而又淡定地繁衍著、演化著、成長著。這些鄉(xiāng)土建筑和聚落不僅積累了民間建筑技術與藝術的寶貴經驗,而且蘊藏著深厚的歷史人文信息。對中國鄉(xiāng)土建筑與聚落的調查研究,不僅是老一代建筑學人的歷史使命,也成為了新一代建筑學人責無旁貸的歷史傳承。值得欣喜的是,對此的深入調研,除了對位于廣大漢族地域的調研之外,已經向地處偏遠的少數(shù)民族地域的調研展開。這其中,針對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曼岡村的調研,正是拾遺補缺、填補空白的明智之舉。對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土建筑與聚落的調研,盡管已有相當多的成果,且分布范圍和調研重點各有側重,但一些成果大多局限于對聚落物質空間與建筑形式的調研。這類調研往往缺乏對其聚落物質空間形成的社會經濟背景和特定人群的深入了解,包括社會制度、家庭組織、宗教文化、民族習俗及生產方式等導致生活場所的變異都較少涉及。這就很難全面解讀鄉(xiāng)土聚落物質空間形態(tài)和建筑形式。本課題組則力圖改變這一狀況,為此進行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