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呼告――克爾凱郭爾與存在哲學》是舍斯托夫晚年成熟時期的作品,完稿于1934年。正因為是其成熟時期的作品,作者在其作品中才開宗明義,提出其研究的內容是啟示真理與思辨真理的對立。按照作者的話來說就是:罪孽不在存在之中,也不在創(chuàng)世主創(chuàng)造的事物之中,罪孽、惡習與缺陷就在我們的“知識”之中。這樣一個判斷已經完全不為現代性展開之后的現代人所熟悉,不為接受了希臘哲學尤其是蘇格拉底哲學的理性傳統(tǒng)群體所熟悉。蘇格拉底告訴我們,“不經反思的生活不是好生活”,而舍斯托夫借助存在主義哲學家如克爾凱郭爾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思想,告訴我們說“一切非信仰的東西皆為罪”。這個傳統(tǒng)繼承的是德爾圖良“唯其荒謬,故而可信”的信仰傳統(tǒng)。舍斯托夫據此提出,只有信仰才為人開辟了通往生命之樹的道路,但要有信仰,就需要喪失理性。這是有限與無限、個體與絕對之間的極端張力。是人對自己生存狀況的嚴肅思考。而舍斯托夫的《曠野呼告》,則是對這樣一種終極關懷的一種嚴肅的回答,是人爭取可能性的瘋狂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