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我們向歷史要什么? / 001
為什么是“我們的中國”? / 003
我們應以何種方式與傳統(tǒng)文化對話? / 010
窺見中華文化深遠的“鏡中世界” /016
如何有效繼承與轉化民間文學傳統(tǒng)? /023
中國為何缺少“作家中的作家”? /030
寫一部體現東方文化和哲學的小說,是可能的嗎? /033
百年新詩:到了改換命名的時候了? /039
網絡文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tǒng)文學? /042
中國傳統(tǒng)文論話語已經過時了嗎? /046
我們向歷史要什么? /052
何謂源初意義上的文化江南? /055
第二章 文學如何直面時代現實? /061
中國文學的主流審美,從“魔幻”回到了“現實” /063
當代文學:有大作無大師? /067
如何讓文學與科學之間,發(fā)生絢爛的碰撞對接? /071
在時代思想前沿,書寫“城與鄉(xiāng)” /075
文學如何直面時代現實? /081
小說創(chuàng)作:如何打開隱身于“景”之后的“象”? /087
當代小說:肉感多了,骨感少了,從社會思潮里消失了? /093
中國小說:文體創(chuàng)新,如何可能? /100
長篇小說:不因時代表達湮沒了具體的人 /105
生態(tài)小說:如何走出有生態(tài)無小說的窘境? /108
是什么制約了小小說的發(fā)展? /114
非虛構寫作:如何突破限制,成就經典? /120
通俗文學:能給純文學提供更新和突圍的途徑? /125
影視劇改編,有多少需要依賴小說家? /129
媒介融合生態(tài)下,文藝評論何為? /132
新媒體時代,怎樣寫出專欄新氣象? /138
第三章 中國故事與青年寫作 /141
青年文學:顛覆,還是回到傳統(tǒng)? /143
中國故事與青年寫作 /146
“70 后”作家:“十字路口”的希冀與彷徨 /149
很個人,又如何大眾化? /153
爭議“80 后”:我有人氣,你奈我何? /157
有辨識度,又如何避免同質化? /162
“80 后”辦雜志:與堅守文學理想矛盾嗎? /167
“90 后”:當“顏值”成了出版賣點,“我”與世界差了什么? /175
年輕一代寫作:故事將大于文學的概念? 179
第四章 如何把啟蒙變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 /183
啟蒙先啟自己,新民先新個人 /185
如何把啟蒙變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 /192
重溫“五四”,找回我們失落已久的魂 /198
大師,何以為“大師”? /204
《新青年》創(chuàng)刊一百周年:魯迅,還是胡適? /208
談論魯迅時,我們該談些什么? /214
今天,我們怎樣讀胡適? /217
知識分子社會關懷,需致之開闊和遠大 /220
第五章 中國文學到了重新確立坐標的時刻? /223
莫言獲獎:如何推動中國文學融入世界? /225
中國文學正在疾步走向世界? /231
當有一天,西方作家坦承受到了中國文學的影響 /237
湯顯祖的世界影響要超過莎士比亞? /243
中國文學到了重新確立坐標的時刻? /249
假如魯迅不懂翻譯 /252
翻譯“文學”,還是翻譯“中國”? /256
第六章 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影響衰退了嗎? /263
后蘇聯(lián)時代,你應該知道的俄羅斯文學 /265
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影響衰退了嗎? /277
白銀時代:像藝術家那樣生活,像人一樣去創(chuàng)作 /281
烏克蘭文學:在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之間擺蕩 /294
巴西文學:在“未來之國”,遙望“河的第三條岸” /299
后 記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