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全解》原為元豐七年(1084)呂惠卿向神宗皇帝進呈之作,見錄于宋代鄭樵《藝文略》、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及《宋史·藝文志》,在宋代有相當影響。元、明之后,傳世甚稀。明代焦竑《國史經籍志》尚有記載,清代《四庫全書》竟不著一言。唯宋末道士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及明焦竑《莊子翼》二書保存了不少呂注。呂氏注《莊子》,長于高屋建瓴,于細末處發(fā)揮,文稽字考,借題闡意,無不絲絲入扣,沛然若不可御。呂氏對文字內涵之精微,以及語言之音聲色彩效果有極其敏銳的感覺,觸類生發(fā),宏中肆外,雖然20世紀中葉西方文評“新批評派”奉為看家本領的“細讀”,或盛行于七八十年代之“文體分析”學派對語言細枝末節(jié)的高度警覺,亦難與之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