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提到洛陽,人們常常附加一句:“原來是《三國志》中的洛陽??!”或者“杜子春的城門還好嗎?”這種親切與關懷,仿佛這不僅是中國的古都,也是他們心靈的故鄉(xiāng)。從古到今,日本社會處處可見洛陽印記:“洛陽”是京都的雅稱,“上洛”在日語作為“進京”的同義詞,一直沿用至今;奈良大佛分明可見龍門石窟盧舍那佛像的影子,讓遠渡東瀛弘法的大唐僧人倍感欣慰;明治維新三杰之一的西鄉(xiāng)隆盛流放孤島,用一句“洛陽知己皆為鬼,南嶼俘囚獨竊生” 表達內心的孤憤;芥川龍之介將洛陽稱作“天下無與倫比的京畿”,寫進《杜子春》;夢枕貘也把《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妖貓傳》)中那浮華爛漫、光明盛大的舞臺,放在大唐洛陽;以《洛陽名園記》為范本筑造的金澤兼六園,成為日本重要的文化遺產,被譽為“日本三大名園之首”。 作為一座今日還“活著”的古都,洛陽的文化內涵與附帶價值絕不應被當作普通地域文化來看待,“洛陽”本身就是一種“中國符號”,其文化源流數千年來始終與華夏文明一脈相承。從先秦的“天下之中”、兩漢的“禮制之美”、魏晉南北朝的“融合之始”、隋唐的“歸心之地”、北宋的“理學之源”,到如今仍在融通發(fā)展之中。本書借助領邦的異域之眼,品讀洛陽的歷史風景和文化記憶,梳理和探討中國和日本文化視域中的洛陽形象,試圖從帝業(yè)興衰和人文更替中探尋神州禹跡更深層次的文化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