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這樣一所很“土”的學校,叫一土學校。創(chuàng)辦之初,這所學校只有三間教室,120平米大,卻引來了200多個家庭爭搶名額。在精英云集、名校林立的北京城里,這個借寄在位于棗營的公立學校一樓的“一土學?!?,一心想通過創(chuàng)新的模式讓孩子們不再一味地接受填鴨式教育,而是在學習中找回自己的個性。 “教育關注的是生命土地下面看不見的那部分——根。深深地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結果。讓生命更深地扎根,就是要點燃每一個生命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內驅力,是讓每一個人更深地認識自己,懷著敬畏和臣服的心知道自己可以創(chuàng)造無/限可能。我們希望孩子成為內心充盈的人,愛己及人,樂天行動。”這就是一土學校的辦學理念。 在一土,老師扮演著五個角色:學習導師、傾聽者、人生教練、環(huán)境構建者、成長伙伴。這本書的內容來自于一土學校搭建的家長和老師溝通的社區(qū)平臺晨曦,在這個平臺上有老師們寫給家長的一封封信。一土學校的孩子昵稱為“小土豆”,而家長就是“大土豆”,這每一封寫給大土豆的信,都是老師們在日常授課中的體會和總結,每一封都有一個深刻的教育主題,既能給家長啟發(fā),又富有感情,哲理,很多細節(jié)令人感動。 這些信讓我們看到孩子在學校中展現(xiàn)出來的天賦,平時被家長所忽略掉的那些寶貴的閃光的瞬間,每個孩子在學校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巴學園”中的小豆豆一樣。老師們以無比的愛心和善于觀察的眼睛,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性并大程度地保護它,幫助孩子發(fā)揮潛能,保留初心。 書中還收錄了“小土豆”的詩、作品、項目制學習的成果,還會贈送一本銀杏班的孩子們集體創(chuàng)作的小書《二十四節(jié)氣書》,看到這里,我們這些成年人會忍不住想,孩子才是我們的老師啊。 就像其中一位老師所寫的:我們希望培養(yǎng)的是一些內心充盈的孩子,打破成功就是上名校、掙大錢的論調,教育真正的目的是認知自我、認識世界。而孩子真正需要做到的,其實是“學習知識、掌握方法,了解世界;知道自己是誰,能做什么,并發(fā)揮自己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