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耕漠,男,原名:丁龍孝,曾用名:李政、李抗風、李百蒙,1908年10月18日出生于浙江于潛(今浙江省臨安市潛陽鎮(zhèn)),1958年進入經濟所工作。駱耕漠同志是我國著名的老一輩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當代中國經濟建設開拓者之一。他的經濟理論研究生涯與其漫長而曲折的革命經歷密切相連。無論是在戰(zhàn)爭歲月還是在和平建設年代,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親歷者,他所從事的革命宣傳和財經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都是激勵他孜孜不倦地學習與堅忍不拔地探索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要動力源泉。長期的辛勤耕耘,使他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為我國政治經濟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駱耕漠同志于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投身于中國革命事業(yè)。他歷經北伐革命、抗日救亡運動、解放戰(zhàn)爭和新中國經濟建設等重大歷史階段。1927年,他走出浙江省立商業(yè)??茖W校加入國民革命軍北伐部隊。“四一二事變”后他流亡武昌,在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軍政教導團接受訓練,武漢政府叛變后他隨教導團從水路奔赴南昌,準備趕上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部隊,由于在九江受阻,他回到杭州,毅然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事艱險的革命活動。1927年年底,由于叛徒出賣,他被國民黨政府逮捕,作為政治犯被關入浙江陸軍監(jiān)獄,這一關就是六年多。在監(jiān)牢中,他與難友們自修馬列主義理論及文化知識。出獄后,他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撰寫文稿、編輯期刊、組織活動。從那時起,他開始研究和論述中國各種經濟問題,參加了中國經濟情報社、中國農業(yè)研究會、新知書店、職業(yè)界救國會理事會等社會團體的革命活動,逐漸成為活躍在中國的頗有影響的共產黨人經濟學家,成為中國現代經濟學人的先驅之一。1934年,他開始使用“駱耕漠”作為筆名,從此,這個寓意“在沙漠中耕耘的駱駝”的名字,伴隨他以后的數十年的理論耕耘。從20世紀30年代起,駱耕漠同志參加了革命軍隊和根據地的后勤及財經部門的領導工作。1938年,駱耕漠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中共浙江省委統(tǒng)戰(zhàn)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以及中共東南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華東局財經委員會委員,華東財委秘書長、副主任,1954年起任國家計委成本物價局局長、副主任,全國人大辦公廳副主任,對華東地區(qū)與全國的國民經濟計劃管理與宏觀經濟調控,特別是對成本物價管理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做出了貢獻。駱耕漠同志既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實踐者,又是經濟理論的探索者。在漫長的人生旅途與奮斗進程中,駱耕漠在理論探索和經濟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細致入微地觀察著世界,以自己的熱情和理論見解,形成并堅持著自己的經濟學觀點。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他仔細研究了馬克思的價值理論,發(fā)表了許多文章著述,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一個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不僅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投身于社會進行大量調查研究,撰寫了大量經濟文稿,為處于社會底層的“工農勞苦大眾”呼吁,揭露國內外軍事霸權、政治強權與官僚資本勢力在中國的掠奪;還對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與部隊后勤保障作實證分析。在五六十年代,又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yè)與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研究方面進行許多探索,對商品、價值、貨幣等基本理論范疇提出了新見解。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深入研究了生產勞動理論與服務理論;在數十年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思考基礎之上,他對人類社會三種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演變規(guī)律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再思考。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駱耕漠一直擔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顧問,國家計委副主任。1990年起承擔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科研項目《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商品經濟特點理論剖析》和《對我國十年來經濟體制改革的考察和典型調查報告》。進入21世紀,他制定了新的科研規(guī)劃,著手對當代重大社會經濟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駱耕漠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以對現實的緊迫感與歷史的責任感向著奮斗目標不斷邁進。一直以駱駝耕耘沙漠的堅強信念與韌勁去追求真理與人類前程。2008年9月12日,駱耕漠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