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今日中國“住房問題”的文化意義
“業(yè)余”的位置:當“彩虹”開始合唱
大都會里的鄉(xiāng)村:作為“文化”的崇明島
現當代文學
毛澤東詩論與中國現代詩歌變革
漫話幽默文學
民國時期滬上小學語文教材管窺
流水三十年
戰(zhàn)爭、新村與啟蒙的界限
——基于《一個青年的夢》譯介關系的考察
在文學內部思考政治
——重探中國現代文學的特質及其歷史邏輯
20世紀60年代中國文學中的“物”與“心”
——關于《艷陽天》的一種讀法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旅行寫作、帝國敘述、異域再現
——當代英美“旅行寫作”研究述評
梅列日科夫斯基譯介與研究
——兼論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另一種意義
伊格爾頓對《麥克白》的政治符號學解讀
教育與命相
——柏拉圖《會飲》(172a1-174a2)研讀
安德烈·紀德“道德三部曲”主題分析
文藝學
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澤東美學
作為共通感的美感
——審美之中的共通感問題研究
村莊中的文書行政
——以“土改”與“合作化”小說為中心
朱光潛美學的“存在”意味初探
女扮男妝故事的敘事話語分析
文學史的語言學模式與“話語”的文學史
創(chuàng)意寫作
創(chuàng)意寫作:文學的創(chuàng)意本質及其產業(yè)化問題
應用寫作的思維特點及教學方法漫談
應用寫作教學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
生態(tài)文學與自然文學幾個問題的辨析
論現代歷史小說的思辨敘事
“我們”向何處去
——由話劇《WM(我們)》和《我們走在大路上》而來的一份
時代精神考察
應用語言學
《論語新注新譯》導言
基于歸約的漢語最長名詞短語識別方法
多維接觸與語言擴散模型
——基于宜興話祖父、外祖父面稱的詞匯表分析法
漢語國際教育
語言風格與“心理頻率”說
按義項排列詞條
——漢語學習型詞典編篡的一種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