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文明與意大利民族(主要是由羅馬人、伊特魯利亞人、希臘人、日耳曼人和阿拉伯人構成)的文明都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學與歌劇漫長而輝煌的發(fā)展很可能是自發(fā)的、自由的,并沒有所謂的“邏輯”,更遑論“關聯性”。今人談論過往,以過往為素材做學問,無非就是對史料進行歸納、梳理,并且加以自己的分析,使自己的條理從邏輯方面看上去盡可能合理。擁有所謂更大“話語權”的作者或者是“大多數人的看法”,往往被看作“必定”是正確的;反之,如果是少數的“微薄之言”,則很可能被忽視,或者被質疑。對于做學問,我看這大可不必。借用《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這句話來說,探討和研究一門學問,理想的狀態(tài)是認真鉆研中的長期“爭鳴”或“切磋”,這樣這門學問會一直保持活躍的學術狀態(tài)。而如果想“完善”一門學問,那么其實是一種趨向封閉的狀態(tài),變得“油鹽不進”,沒有活力,對于做學問來說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