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為中國語言固有之詞匯,沿革變化悠久?!拔摹迸c“化”并聯使用始見于《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拔幕甭摓橐辉~出現則見于西漢劉向《說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由此可見,漢語系統“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突出的是人的文明修養(yǎng)。時至今日,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眾多學科皆可從文化角度去進行探究?!肚鍖m圖典》(文化卷)遵從整套書的編排,擬定了典籍、教育、宗教、戲劇、交流五個主題,力圖發(fā)微見著,探究清官文化概況。清王朝是滿族入關后所建的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不同文化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清宮文化。典籍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是文化的集中體現。同時,“武功克敵,文德治政”。圖書作為古代有效的傳媒,是彰顯“文德”的重要工具,歷代“圣德明君”莫不重視。清政府推行“稽古右文”政策以籠絡世人,對修書尤為重視。有清一代,御纂類圖書豐富,漢滿蒙藏多語言合璧圖書能彰顯特色,叢書、類書總結性巨著燦爛,各種裝潢極盡奢華。但清代修書的輝煌主要集中于康雍乾三朝。清初,戰(zhàn)亂頻仍,統治者無暇顧及。而自乾隆后,國勢日衰,修書事業(yè)隨之慢慢走向沒落?,F存的清宮典籍也為我們研究清官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文獻資料。清代的皇子教育制度與經筵制度發(fā)軔于清初,并伴隨“尊孔崇儒”這項重要國策的實現逐步發(fā)展與完善,成為滿族貴族認同與接受儒家文化、實行“崇儒重道”的統治政策的重要方面。但清代的皇子教育制度和經筵制度呈現出了不平衡的發(fā)展趨勢:皇子教育制度從清初確立以來,逐步趨于完備,并成為有清一代重要的“家法”,被歷朝所奉行,直至清朝結束;經筵制度與之不同,從清初經筵制度確立,至康熙朝前期達到鼎盛,之后逐漸務虛而儀式化,咸豐朝以后則從歷史舞臺上消失。究其原因,應是清代皇子教育的成熟與完備使得皇帝不再依賴經筵制度獲取知識,導致經筵制度所具有的皇帝御前講席的這一功能逐漸削減,并最終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