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 孔子授業(yè)研究旨趣/1
內篇
第一章 君子之教[上] / 3
一、何謂君子[4]——二、君子與小人之別[5]——三、君子真?zhèn)沃妫?]——四、君子學說的性質[9]——五、今古勢易話倫理之教[10]
第二章 君子之教[下] / 14
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4]——二、“四教”的倫理價值[25]——三、君子之規(guī)[28]——四、致君子“三理”[29]——五、今古勢易話倫理之教[32]
第三章 以禮樂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君子儒”之教 / 34
一、“六藝”傳說[35]——二、《論語》中的詩、書、禮、樂信息[38]——三、傳說中的孔門禮教數例[57]
第四章 學之價值判斷——學程型授業(yè)的立論依據/ 66
一、學為修身之本[66]——二、學無常師[73]
第五章 師—弟子問對[上]——孔門所授之業(yè) / 82
一、弟子為求學而發(fā)問[82]——二、夫子施教中提問[98]——三、學程型授業(yè)的本色[100]
第六章 師—弟子問對[下]——學程型授業(yè)對話過程先例/ 101
一、發(fā)問主體[102]——二、孔子審題、辨惑與專對[103]——三、弟子認同、重問、追問與反問[107]——四、夫子評答[113]——五、孔子告白與提問[115]
第七章 因材施教——學程型授業(yè)的先例/ 119
一、例證[119]——二、“人材”觀念[120]——三、因“由”施教[122]——四、因“賜”施教[128]——五、因“求”施教[132]——六、諸例同理[133]——七、不必要的誤解[135]——八、今古勢易話因材施教[138]
第八章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學程型授業(yè)的先例/ 141
一、“憤”“悱”辨析[142]——二、因“憤”而“啟”、因“悱”而“發(fā)”示例[143]——三、“啟”“發(fā)”即善喻[146]——四、因學而教,教無常法[149]——五、今古勢易話啟發(fā)[150]
第九章 為學與出仕/ 153
一、對政事的關注[153]——二、薦才[159]——三、關于出仕的實證與反證[160]——四、以君子之教為根本[162]——五、今古勢易話“出仕”與“焉用稼”[163]
第十章 師表/ 167
一、以授業(yè)為天職[167]——二、身教[171]——三、今古勢易話“人師”[179]——四、博學的孔子“無以成名”別解[180]
外篇
第十一章 孔門弟子傳說/ 189
一、孔門何其雜也[189]——二、孔門弟子知多少[192]——三、有
若之言何以似夫子[200]——四、孔門弟子“知”“仁”見識傳說[204]
第十二章 先秦儒家先教說 / 210
一、“教而后刑、教而后兵”的先教說[210]——二、先教說立論[211]——三、因時因勢而行[212]
第十三章 孟子教育說 / 215
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215]——二、“五教”說[219]
第十四章 孔孟授業(yè)比較 / 225
一、授業(yè)價值取向比較[225]——二、師—弟子問對比較[233]
第十五章 荀子教育說 / 248
一、教化說[248]——二、學之終始說[254]——三、師說[263]
第十六章 荀子主外說與孟子主內說 / 277
一、性善論與性惡論比較[277]——二、孟、荀授業(yè)價值觀念比較[281]
孔子授業(yè)研究獨白
第十七章 孔子授業(yè)研究的心路歷程 / 287
一[287]——二[289]
第十八章 孔子授業(yè)研究的價值取向 / 291
一[291]——二[292]——三[295]
第十九章 孔子授業(yè)要義 / 298
一、師門的形成[298]——二、君子之教[302]——三、詩書禮樂之教[303]——四、為用而學,因學而教[306]——五、結論[309]
后 記 /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