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概論這一門課程將藝術學學科所涉及的那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常規(guī)命題簡明扼要地加以論述,帶領藝術學理論的學習者以及熱愛思考藝術問題的讀者進入藝術學理論的知識領域。藝術學理論領域的知識構成是異常復雜的,而且也交錯著各種各樣的相關學科概念,比如藝術學、藝術哲學與美學;再比如藝術學理論與藝術理論,等等。學習藝術學理論對于全面實施藝術教育、提高學習者的藝術人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一、藝術學、藝術哲學與美學藝術學這門學科是從美學中獨立出來的。藝術學何以要從美學中獨立出來呢?美學作為一門學科是由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和美學家鮑姆加通創(chuàng)立的。人類的心理活動分為知、情、意三個領域。相應地,在西方哲學系統(tǒng)中,有專門研究知性或理性的邏輯學,有專門研究意志的倫理學。但是,按照鮑姆加通的發(fā)現(xiàn),卻沒有專業(yè)研究情感即“混亂的”感性認識的一門科學。因此,鮑姆加通認為,應當創(chuàng)立一門研究人類感性的科學。他將希臘語詞匯“aithesis”(感性)加以改造,發(fā)明了“aesthetica”這個拉丁語詞匯,意思是“感性學”。他給aesthetica的定義是:感性認識與感性表現(xiàn)的科學。1735年,鮑姆加通在著作《關于詩的哲學默想錄》中開始使用“aesthetica”這個單詞。1750年,鮑姆加通直接以“aesthetica”作為書名出版了他的美學著作,這標志著作為學科的“美學”的誕生。因此,后世將德國哲學家鮑姆加通稱為“美學之父”。此前,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世界,有很多關于“美”的論述,但是沒有作為獨立學科的“美學”?!癆esthetica”直譯為“感性學”,即專門研究人類的感性認識的科學。但在日語和漢語中,“aesthetica”卻被譯為“美學”。1904年,日本學者啟蒙思想家中江肇民選取了漢語中的“美”和“學”兩個字,創(chuàng)造了這個新詞“美學”,來對譯“aesthetica”。如果單從字面上看,翻譯成“美學”確與“aesthetica”的本義“感性學”相去甚遠。但是,這個翻譯卻又是極其精彩的。因為人類的“感性”作為知識研究的對象,確實與美和藝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