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彬彬,女,(1985-),湖南石門人,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yè)博士,現為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福利專委會理事。研究方向:民族社會學,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課題研究:1.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族群認同與民族地區(qū)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問題研究”,編號:12CSH092;2.主持國家民委后期資助項目“優(yōu)惠政策對民族認同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貴州省的實地調研”,編號:2015-G M-236;3.主持貴州省教育廳青年項目“認同與融入:貴州省生態(tài)移民的社會適應問題研究”,編號2016qn43;4.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體制改革研究”、湖南省婦聯委托項目:“轉型期的湖南婦女社會地位變遷研究(2001-2010)”等多項課題。參編著作: 1.《社會救助與建設和諧社會》,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2.《社會保障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3.《社會管理科學化與文化發(fā)展繁榮研究》,貴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4.《社會轉型中的湖南婦女社會地位(2000-2010)》,中國婦女出版社,2013年。5.《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貴州的實踐與探索》,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7年。發(fā)表論文:1.《香港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政策實施》,《中國軟科學》2008.1,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8年第6期全文轉載。2.《香港的“后福利社會”特征》,《學術交流》2007.8。3. 《從社會公正看殘疾人的社會排斥問題》,《湖北社會科學》2008,6。4.《社會工作介入民族地區(qū)的空間及特殊性探討》,《四川行政學院學院報》2010.6,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工作》2010年第12期全文轉載。5.《我國民族優(yōu)惠政策的制度倫理分析》,《廣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 2期。6.《我國民族優(yōu)惠政策對族群認同的建構機制探討》,《貴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 2期。7.《我國的民族優(yōu)惠政策應往何處去?》,《廣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 6期。8.《可持續(xù)生計:一個城市減貧的新范式》,《社會工作》2015年第 1期。9.《西部地區(qū)創(chuàng)業(yè)教育對創(chuàng)業(yè)意愿的作用機制研究》,《重慶高教研究》2015年第 4期。10.《我們黨對民生建設目標的新認識》,《光明日報》(理論版)2018年1月12日。\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