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建興鄉(xiāng)彝語臘魯話的結構和功能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語言結構部分,采用參考語法的研究范式和體例,以現代描寫語言學、語言類型學等理論為指導,從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展現了臘魯話的基本面貌;語言的功能使用部分,借助社會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臘魯人居住比較集中的兩個區(qū)域——馬鹿塘村和磨味村——的語言保持及青少年的詞匯磨蝕進行了探討。本書共由九章組成。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研究的引題部分,第一章回顧了彝語方言研究的現狀和動態(tài),引出本課題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意義;第二章是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概述了建興的臘魯人生活、文化、風俗、經濟等基本情況。第三章到第七章屬于論文的主體部分,重點對臘魯話的語音、詞匯、詞類、語法等進行條分縷析。其中,第三章描寫總結了臘魯話的聲母、韻母、聲調及音變的各種情況;第四章分析了臘魯話的構詞法及詞匯系統(tǒng)的組成;第五章詳細歸納了臘魯話的十二種詞類系統(tǒng);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別對臘魯話的詞組和句法成分進行了描寫和總結;第八章把臘魯話的句子分為單句和復句兩類,并分別描寫了單句和復句的基本形態(tài)。第九章主要從語言的功能的視角分析了臘魯人的語言使用情況,同時對部分青少年的詞匯磨蝕進行了相關探討。本書最后附有新平彝語臘魯話的詞匯表、長篇語料及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