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貧研究》整合民族學、經濟學、旅游學、地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按照“背景思考-文獻梳理-案例分析-實地調研-咨詢交流-專題研究-重點突破”的程序,形成“理論研究-樣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村寨旅游扶貧的研究背景及意義,系統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鎖定民族村寨旅游扶貧研究的核心命題,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思路、技術路線,整合研究方法,明確論文創(chuàng)新,形成數據來源、案例選擇及調研過程的依據;第二,厘清相關概念及理論,對村寨旅游扶貧的功能及特點、可行性及局限性等要素進行系統辨識,為后續(xù)研究搭建平臺;第三,選擇貴州這個民族村寨旅游扶貧非常典型的省份為研究對象,分析發(fā)展村寨旅游扶貧的現實選擇及主要階段;第四,依托“省級層面的整體效果-特定區(qū)域的扶貧績效一樣本村的福利感知”搭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評價體系,運用統計描述、扶貧績效(經濟、社會、文化及生態(tài))、福利評估等要素,對貴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貧的效果進行科學、全面的量化評估;第五,系統總結貴州村寨旅游扶貧中政府主導、國際合作、生態(tài)補償、管護機制、文旅融合、村民主體等成功做法,生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減貧經驗,辨析民族村寨旅游扶貧中鄉(xiāng)村異化、機會萎縮、貧富差距、公地悲劇、文化消弭等現實挑戰(zhàn),洞悉深層次的約束缺陷;第六,以貴州傳統村寨旅游扶貧模式中暴露的問題為邏輯起點,對資源、資金、技術等影響旅游扶貧的常規(guī)因子進行分析,把基層治理、產權制度、土地改革、文化資本、政策整合、產業(yè)融合等納入分析框架,鎖定“鄉(xiāng)村治理”“土地產權(產業(yè)發(fā)展)”“文化增值”三個視角,分別選擇典型的案例村寨,探索提升貴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貧質量的科學路徑;第七,在理論研究、數據分析及案例調查的基礎上,分析未來減貧的任務及特點,形成村寨旅游扶貧質量提升的戰(zhàn)略體系、創(chuàng)新模式、差異化路徑及文化價值實現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