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體篇
道的生成屬性及其本體化發(fā)展——先秦道論初探
一、《老子》道論的生成性及本體化趨勢
二、莊子之道的生成性及理觀念的初步發(fā)展
三、《韓非子》的道理論及其本體化發(fā)展
四、《易傳》的本體化思考和宇宙生成說
五、結語
古代中國人關于事物本體的發(fā)現——“稽”字的哲學之旅
一、前賢關于《韓非子·解老》篇中兩個“稽”字的解釋
二、從日常語詞到哲學概念
三、“稽”的字義訓詁
四、透過“稽”認識“道”“理”關系乃韓非的理論創(chuàng)新
五、“稽”的歷史地位及命運
《荀子》的“類”與道的范疇化發(fā)展
一、道分“類”而成為“理”
二、“解蔽”就是要看到“類”的矛盾性
三、“正名”要符合“類”
四、荀子類觀念的歷史地位
辯證發(fā)展觀在古代中國的覺醒——道儒兩家以“反”為主題的理論探索
一、“反者道之動”:道家在哲學發(fā)展觀上的重大發(fā)現
二、“反經而合道”:儒家在倫理發(fā)展觀念上的理論性探索
三、結語:為什么是一次覺醒?一次怎樣的覺醒?
戰(zhàn)國法家在道論本體化發(fā)展中的理論貢獻
一、道論本體化的理論貢獻
二、對老莊道論的本體論突破
三、對荀學和名學的偏廢
四、結語:法家本體思想的歷史地位
《大學》思想體系的中國特質——基于元典和古代詮釋傳統(tǒng)的本體論透視
一、解題
二、“止于至善”:追尋至善“本體”?
三、“格物致知”:怎樣把握至善“本體”?
四、“絜矩之道”:沒有宇宙本體社會秩序將植根于何處?
五、結語:以仁為本——相互同情和相互尊重是中國文化之根
方法篇
關于《韓非子》中三組概念的矛盾——例說傳統(tǒng)學術思想的批判性研究
一、關于批判方法的簡要說明
二、法、術、勢的矛盾:古代政治在法權沖突中蹣跚行進
三、忠、賢、仁的矛盾:古代倫理在新舊紛亂中定于一尊
四、道、理、稽的矛盾:古代哲學在動靜相反中把握真理
五、結語
為什么可以用發(fā)源于西方的哲學來研究中國思想?
一、問題的緣起
二、用來自西方的概念衡量本土思想=對本土文化缺乏信心?
三、思想和思想之間有沒有可公度性?
四、為什么philosophy可以用來衡量中國思想?
怎樣回應文化的不可公度性問題
一、問題的緣起
二、論文化只有不可公度性的理論困難
三、上升到普遍性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
四、余論:幾個細節(jié)問題的說明
資料篇
齊國道論綱要
一、道論的形而上學——德
二、關于心術或內業(yè)的意義
三、道論的政治邏輯——理
四、德理統(tǒng)一與齊學體系的歷史地位
試論道法兩家歷史觀的異同
一、問題的提出
二、老子對周代主流歷史觀中宗教和道德因素的否定
三、莊子對“性”“命”的思考及其歷史觀的內在矛盾
四、韓非子的純粹歷史理性的歷史觀
五、道法兩家歷史觀之異同與其道論的一致
附 錄
將中國的思想文化“講清楚”——蔣重躍教授訪談錄
一、中國人習慣以一種歷史思維來思考問題
二、要學習西方的概念思維和范疇化思維以彌補我們的不足
三、“胸懷天下,心存仁愛”應該是中國思想面對世界的基本態(tài)度
四、中國的思想本身非常豐富,但需要多方面的整合
五、加深理解中國軸心文化的重要性,面向未來迎接新的挑戰(zhàn)
六、事實領域占領前沿,價值觀念通體透明
參考文獻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