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5月19日,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侯楊方教授開發(fā)的《絲綢之路地理信息系統(tǒng)》正式上線,該系統(tǒng)利用研究團隊幾次前往帕米爾地區(qū)實地考察所獲成果,精確呈現了包括商隊經常通行的玄奘東歸路、卡拉其古路和19世紀“大博弈”時英國探險隊經過的納茲塔什路,以及東下蔥嶺到喀什方向的喀什-英吉沙路和到葉爾羌方向的蒲犁驛路。侯教授為何要精準復原絲綢之路?為何首先選擇如此具有難度的帕米爾地段進行考察?怎樣在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中實現路線的精準復原?侯教授在他的新作《重返帕米爾:追尋玄奘與絲綢之路》中對這些疑問一一作了解答。本書分以下幾部分:一、對百年來各國探險家斯坦因、斯文•赫定、寇松等人追隨玄奘足跡所作的中亞探險回顧。二、侯楊方教授帶領復旦科考隊復原玄奘之路的考察記。三、帕米爾是絲路*重要的樞紐。“精確”的概念,可理解為路線具體到每個山口、每條河流、每個關隘,“誤差不超過 30 米”。1900-1931年間,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探險家斯坦因曾四度進行過中亞考察。在新疆境內,他試圖依照《大唐西域記》英文版復原玄奘穿越帕米爾之路,卻在塔什庫爾干與當年的玄奘“分道揚鑣”。百年后,復旦史地所科考隊再次接上了歷史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