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人學,美學從根本上說也是人學。人不僅是哲學思考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人也是美學運思的起點和終點。美學離不開人,離開了人就無所謂美了。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說:“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意思是沒有獨立存在的美,美因人的存在而彰顯存在。該書稿在西方古典人學發(fā)展的視域下,以對劃時代的哲學家、美學家的重要著作的文本解讀為基礎,系統(tǒng)總結從古希臘到19世紀德國的西方古典人學與美學之間的根本聯(lián)系,試圖揭示出西方古典美學發(fā)展的基本人學邏輯:美的發(fā)展基于人對自身的本質認識。古希臘、羅馬人學與美學的核心思想是德性與欲望。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人學與美學的核心詞匯是嚴肅與狂歡。17世紀古典主義人學與美的核心思想是在理智與情感的矛盾中展開的,理性與激情的張力就成為時代的主題,導致了美學上古典主義的誕生。18世紀的人學主要出于人的自然狀態(tài)與社會狀態(tài)、感性與理性的張力之中。18世紀身體、經驗、情感的人才是美學的出發(fā)點。德國古典人學與美學是高揚主體性的、把人的理性視為美的根源的人學美學。總之,西方哲學對人本身的每一次追問都會在美學中得到回聲,審美是人類進行自我教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