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滴汽油一滴血”的抗日烽火年代,一批批懷揣“實業(yè)救國”抱負的愛國知識分子和廣大普通勞動者從全國各地云集玉門,用血、用淚、用一腔激情在亙古戈壁把玉門油田建成現(xiàn)代石油礦場,創(chuàng)造了國共合作的典范。20世紀40年代,生產原油52萬噸,占全國同期產量的90%以上,煉化產品達到12種,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前夕,油田愛國知識分子、地下黨組織和廣大職工團結一致,不怕流血犧牲,用生命和智慧使油礦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懷抱,留下了護礦迎解放的光輝一頁。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高歌猛進的火紅年代,玉門油田被列為“一五”期間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在黨的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玉門石油人一片丹心、艱苦奮斗,1957年建成我國一個石油工業(yè)基地;1959年生產原油140萬噸,占全國原油總產量的51%。從20世紀60年代起,玉門油田作為中國石油工業(yè)的搖籃,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大學校、大試驗田、大研究所,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出技術“三大四出”的歷史重任,鑄就了“慷慨無私支援別人,歷盡艱辛發(fā)展自己”的玉門風格。從準噶爾到柴達木,從大慶到勝利,從長慶到吐哈,先后有10萬多玉門石油人帶著4000多臺(套)設備奔赴會戰(zhàn)前線,匯聚成中國石油工業(yè)騰飛的重要力量。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燃燒著沸騰的熱土,火紅的歲月哺育了英雄的成長,曾任玉門油礦黨委宣傳部部長的我國著名詩人李季就寫有“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的著名詩句,是那個時代玉門人非常真實的寫照,鐵人王進喜就是玉門石油人非常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