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總論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詞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詞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詞研究

定 價:¥79.00

作 者: 劉壯,王先勝 著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20367127 出版時間: 2020-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19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新興的領域為對象,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為基礎,結合我國法律法規(guī)和保護實踐,從構建學科體系的視角出發(f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所涉及的核心概念進行了深入辨析,初步構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概念體系。

作者簡介

  王先勝,四川鄰水人,考古紋飾學創(chuàng)始人。目前供職于重慶文理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為副研究員、重慶市社科普及專家。主要從事古代紋飾、史前文化、傳說歷史、文化遺產、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研究,著有《中國史前刻畫解讀報告》、《炎黃大戰(zhàn)的考古學研究》、《考古紋飾學的理論與實踐》、《考古與史學評論集》、《破譯老子太極圖》等學術著作400多萬字,發(fā)表論文50多篇80多萬字,屢為人大復印資料、《社會科學報》、《歷史與社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CSSCI等轉載、摘編摘要、收錄索引。主要學術貢獻和認識:主張建立考古紋飾學并重新定義考古學,論證炎黃歷史距今6500年,建議國家“探源工程”進行了重大調整,建議國家開展考古遺產搶救性保護工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研究背景與文獻綜述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
第二節(jié) 選題意義
第三節(jié) 研究綜述
一 國外研究綜述
二 國內研究綜述
第四節(jié) 篇章結構與主要內容
第二章 回溯:文化遺產的本質
第一節(jié) 回顧:文化遺產概念的三種視角
一 本土傳統(tǒng)中的文化遺產概念
二 域外思潮演變結果的文化遺產概念
三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中的文化遺產概念
第二節(jié) 文化遺產界定的有益進路
一 “物”的權屬
二 文化的認同
三 文化與自然的邊界
第三節(jié) 學科視野下的文化遺產
一 過去未來之間
二 探尋的脈絡
三 描述抑或解釋
第四節(jié) 文化遺產的本質
一 文化遺產何為?
二 作為價值尺度的文化遺產
第三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
第一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出現(xiàn)
一 保護主體缺失期
二 傳承主體凸現(xiàn)期
三 大規(guī)模保護行動期
第二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
一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和界定
二 我國法律法規(guī)中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和界定
三 中國政府文件與教科文組織文件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和界定的異同
第四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探討
第一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一 自我體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基礎
二 非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方式
三 動態(tài)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xù)手段
四 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
第二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無形文化遺產辨正
第五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對性(上)
第一節(jié) 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發(fā)展歷程看其相對性
第二節(jié) 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定義與界定看其相對性
一 有關概念的歷時性(或線性)發(fā)展過程
二 文化遺產的性質和價值判斷決定有關概念的不周延性
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決定概念的不確定性(或非確定性)
第三節(jié)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背景與過程看其相對性
第四節(jié) 從時代和發(fā)展的角度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對性
第五節(jié) 從保護與傳承的目的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對性
第六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對性(中)
第一節(jié) 文化遺產的相對性
第二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相對性
第三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性的表現(xiàn)
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或外延的多角度考察
二 關于“文化空間”
第四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相對性
第七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對性(下)
第一節(jié) 從歷史的角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對性
第二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保護是相對的
一 由于時代和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所決定
二 由于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和變化所決定
三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性所決定
四 由于保護目的、目標的原因以及現(xiàn)實需要所決定
第三節(jié) 遺產價值的相對性及保護意義的相對性
第四節(jié) 因人財物及技術限制保護只能是相對的
第八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延與認知路向
第一節(jié) 對象:語境隔閡與現(xiàn)實差異
一 文化空間
二 口頭傳說/口頭傳統(tǒng)
三 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文化載體
四 傳統(tǒng)和民間的強調
第二節(jié) 視角:文化·民族·現(xiàn)實
一 學理自足的文化選擇
二 民族憂思與文化抵抗
三 現(xiàn)實困境的自我掙扎
四 一種理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觀
第三節(jié) 路徑:學理闡釋與現(xiàn)象還原
第四節(jié) 模式:歷史之維與當下之思
一 歷時/共時
二 民族(群體)/區(qū)域
第九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
第一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關系研究狀況
一 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或物質截然不同
二 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因素不可分割
三 介于上述二者之間的認識
第二節(jié) 問題與討論
一 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
二 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節(jié) 認識與觀點
第十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權
第一節(jié) 保護什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權前提
第二節(jié) 為什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權目的
第三節(jié) 怎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權內涵
一 生存權和發(fā)展權
二 受教育權利
三 文化權利
第四節(jié) 基于人權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向
第十一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科
第一節(jié) 研究對象:“物”抑或“人”?
第二節(jié) 研究方法:田野調查?
第三節(jié) 知識生產:“遺產志”?
第四節(jié) 展望:構建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
一 法律體系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前提
二 工作體系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機制保障
三 研究體系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理論基礎
四 教育體系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現(xiàn)路徑
參考文獻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