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論疏》,(又稱《因明大疏》,或直稱為《大疏》),中土失傳已久,清末由日本回歸重刊。陳大齊先生經過多年的研究,寫成《因明大疏蠡測》。陳先生在《序》中說,《因明大疏》“內容富贍,為諸疏冠?!庇衷疲骸啊洞笫琛肪珜?,堪為楷式,間有缺陷,亦不容諱。名言分別,界限不清。先后闡述,不相符順。義本連貫,散見不聚。理有多端,掛一漏余?!薄兑蛎鞔笫梵粶y》之作,對《大疏》所言,“紊者理之,似者正之,晦者顯之,缺者足之,散者合之,違者通之。”陳先生此書,用文言文寫成,且多以四字為句,不少地方文字過簡,給初學者帶來不便。竊自忘淺陋,欲以現(xiàn)代漢語形式,闡釋此書要點,不作全書翻譯,只述其中要義。在這過程中,深感陳先生用力之勤,令人敬佩。陳先生運用邏輯工具詳細研究因明體系,確能使原文“晦者顯之”。特別是對體義進行四種分析,各分兩有、兩無、自有、他有,并以此說明宗因喻間有體無體的關系,疏通了《大疏》文中字面上互相矛盾之處,真可謂“散者合之,違者通之”。關于“似者正之”,陳先生所說《大疏》錯誤之處,有的地方,確有錯誤,但也有不少地方,值得進一步商榷。乃引述疏家之言,以備參考。因此本書名為《因明大疏蠡測述評》。撰寫此書的目的,主觀的愿望是想通過不同意見的比較分析,使讀者加深對因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第四一專題《共自他比》系統(tǒng)地說明共比量、自比量、他比量的各種法式。第四二專題《三十三過與自他共》,進而對因明宗九過、因十四過、喻十過,分共自他加以分析。